囚禁珍妃的景祺閣
景祺閣位於內廷外東路、寧壽宮中路的北端,緊靠著珍妃井。這個殿閣不是明代時候建的,而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的,後來又經曆了嘉慶七年(1802年)和光緒十七年(1891年)的兩次修繕。
景祺閣是一個二層樓閣式的建築,麵闊7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底層的四麵都有廊,前簷的明間開門,有穿廊直達頤和軒的後簷,次間開檻窗,上麵是方格玻璃窗,下麵是玻璃屜方窗。室內西次間有一個小戲台,西梢間山牆開了一個小門與閣後的小院相連通;東次間內用隔扇分成了數間小室,東梢間還有一座樓梯通到二層。一、二層之間的地方還設有平座,尋杖欄杆施於二層擎簷柱間。二層前簷的明間開的是步步錦隔扇門,裙板上裝飾的是夔龍紋;次間、梢間都是步步錦支摘檻窗。東麵的明間開門,其餘都是步步錦支摘檻窗。簷下本來裝飾的是金龍和璽彩畫,光緒十七年(1891年)修繕的時候為了迎合慈禧太後的喜好改為了蘇式彩畫,但現在已經恢複為乾隆時期的原貌。
景祺閣前麵西側的小院內有回廊與乾隆花園的符望閣相連,東側還有敞廳3間,與景福宮相鄰。緊貼景祺閣的東側有一座假山,山頂上原來有一座翠環亭,後來在道光年間被拆除了。山頂的平台上與景祺閣二層之間還架有一座漢白玉的小石橋,山下有一個叫作“雲竇”的洞。
景祺閣後麵的小院裏有數間房屋,清末光緒皇帝的珍妃就曾被慈禧幽禁在這裏,這個小院的西牆外就是著名的珍妃井。
太後禮佛的景福宮
景福宮位於內廷東路的東北部,景祺閣的東側,頤和軒的東北角,是整個皇宮東北角上一個獨立的院落,與內廷西路的英華殿相互呼應。這座宮殿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建的,康熙朝的孝惠皇太後(順治帝孝惠皇後)在這裏居住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又仿照建福宮後麵的靜怡軒對這裏進行了重建,準備等自己歸政後在這裏頤養天年。這座宮殿後來經曆了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的兩次重修。
景福宮坐北朝南,是一處很規矩的正方形的建築,麵闊、進深都是5間,宮殿的四周環以圍廊。前簷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後簷東梢間開門,其餘4間都是檻牆、支摘窗;兩山麵也都是檻牆和支摘窗。景福宮坐落於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簷柱柱礎雕刻有精美的覆蓮花紋,這在宮中也是少見的。屋頂上鋪的是綠琉璃瓦黃剪邊,采用了三卷勾連搭歇山卷棚頂,簷下裝飾有蘇式彩域。
景福宮前的東、西兩麵都是遊廊,與景福宮的前廊相通,這些遊廊把景福宮圍合成半開敞的獨立小庭院。院內西側的遊廊還設有一個垂花門,就是景福門,門外是一個小院,院的正中有一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南北長4.2米,東西寬2.5米,高約1米,四周環繞著高約30厘米的銅質欄杆。在這個須彌座上安放著一塊高達4.5米的巨石,這塊巨石就是紫禁城內著名的山石——文峰石。石峰東麵下部刻有乾隆皇帝禦製的《文峰詩》。
乾隆皇帝晚年喜得五世同堂,在對景福宮重新修葺後,書寫了一幅“五福五代堂”的匾額,懸掛在景福宮,此後,景福宮又被稱為五福五代堂。乾隆皇帝對自己能夠五世同堂非常驕傲,還製作了一枚“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的印璽。
乾隆歸政的憩息之所——頤和軒
頤和軒是紫禁城東北角寧壽宮後區中路建築中的一座,南邊是樂壽堂,北邊是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軒內正中三間和進深二間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廳,廳的東西兩壁刻有乾隆皇帝禦筆親書的《西師詩》和《開惑論》全文。頤和軒內的匾額是乾隆題寫的“太和充滿”四字,楹柱上的對聯是“景欣孚甲含胎際,春在人情物性間”。楹間北向的對聯是“麗日和風春淡蕩,花香鳥語物昭蘇”。頤和軒也不是明代的建築,而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建的,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經過了兩次重修。
頤和軒麵闊7間,單簷歇山頂式建築風格,上覆有黃琉璃瓦。前簷出抱廈5間,後簷出抱廈3間。除前簷抱廈外,其餘各間都有出廊。前簷抱廈明間、東西次間開敞,形成較深遠的前出廊,東西稍間裝板牆,南麵為檻牆、支摘窗。軒明間為五抹頭隔扇門,次間為檻窗,上麵是步步錦支摘窗,下麵是玻璃屜窗。稍間是步步錦支摘窗。後簷抱廈次間、山麵軒稍間、盡間都是檻窗。明間尚有穿廊3間,北麵能接到景祺閣,穿廊明間為東西向開門,可通往軒北的東西兩座小院內。軒東西山麵廊南北封裝,設有小門,西廊外建有如亭和圍廊,形成一個封閉的小院,如亭分為上下兩層,底層有一小石甕,上層是一座小戲台。
頤和軒前月台的左側有日晷,前簷的月台通過甬路可與樂壽堂相連通,甬路的兩側還有琉璃花池。頤和軒的兩側還有遊廊連接樂壽堂,遊廊的牆壁上鑲嵌有敬勝齋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