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北京故宮(11)(2 / 3)

乾隆年間,每逢萬壽節、聖壽節、中元節、除夕等重要節日的時候,皇帝都要侍奉皇太後在這裏的後殿進膳、看戲,還要在這裏賜宴王公大臣。乾隆後的道光、鹹豐、同治等朝依然在這裏侍奉皇太後或皇貴太妃等人用膳、看戲。宣統皇帝遜位後,同治帝的瑜妃等人也曾居住在漱芳齋的芝蘭室,遇上太妃的誕辰日,還要在這裏演戲,這裏的戲台直到遜帝出宮後才廢止不用。

後妃們的住處——東西六宮

東六宮指的是景仁宮、延禧宮、承乾宮、永和宮、鍾粹宮、景陽宮,西六宮指的是儲秀宮、體和殿、翊坤宮、長春宮、體元殿和太極殿六座殿宇。這十二座宮殿位於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後三宮的東西兩側,是清代後妃們的居住之處。

所謂六宮之製,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東西六宮采取了“向心”和“取正”的傳統布局格式。西六宮的建築布局以向心為主,乾清宮、坤寧宮猶如天地,圍繞在它周圍的東西六宮則如眾星拱月,突出了後三宮在內廷的絕對主宰地位。

在清代,皇帝的後妃們有地位規定的是14人,就是皇後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其他貴人、常在、答應等就沒有一定的名額限製。這些屬於皇帝的女人們都統一居住在東西六宮之內,這也就是我國之所以會有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的說法的原因。

西六宮與東六宮的建築格式都是一樣的,都是在深廣各50米的正方形基地上采取一正兩廂、前後兩進院的三合院形式,前殿後寢,東西各有配殿。大門在南,四圍院牆。每座宮殿自成一體,中間有縱橫的巷道相連,南北的稱為長街,東西的稱為橫街。各座房屋之間或以垂花門、影壁相隔,或以廊相接,形成重重院落,頗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慨。

在清代,西六宮曾經有過比較大的改動,拆除了長春門和儲秀門,長春門拆除後,建起了一座麵闊五間的體元殿,殿的北麵出抱廈三間,作為長春宮院內的一個小戲台。儲秀門拆除後,建起了體和殿,殿為五間,前後帶廊。

董鄂妃的寢宮——永壽宮

永壽宮為內廷西六宮的其中一座宮殿,位於西六宮的東南一角。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樂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為毓德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改名為永壽宮。進入清朝後,這座宮殿經曆了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三次大修,但基本仍保持了明代時的建築格局。

永壽宮是兩進院落,前院的正殿就是永壽宮,永壽宮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外簷裝修,明間前後簷安雙交四梡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安雙交四梡菱花槅扇窗。殿內高懸乾隆皇帝禦筆的“令德淑儀”匾額,東壁高懸乾隆的《聖製班姬辭輦讚》,西壁懸《班姬辭輦圖》。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其他十一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自掛起之後,不許擅動或更換。

永壽宮的正殿還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有正殿5間,東西有耳房,後院殿前的東西也有配殿各3間。

永壽宮在明清兩代都是皇帝的後妃們居住的地方。明代的時候,萬曆皇帝還曾在這裏召見一些重要的大臣商議國家大事;崇禎皇帝也在崇禎十一年的時候因為國內屢屢出現災情,而在這裏齋居。到了清代,順治皇帝最為寵愛的董鄂妃也曾在這裏居住,嘉慶帝的如妃也曾在此居住。雍正帝駕崩後,孝聖憲皇太後也曾在永壽宮短時間的居住過。

在乾隆朝,兩次下嫁公主也都在永壽宮設過宴,一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碩公主下嫁,還有一次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到了道光朝的中晚期,朝廷內外憂患日起,道光皇帝為了諱飾,便將各疆吏上報來的密奏藏匿於永壽宮。到了光緒朝以後,由於後宮妃子的稀少,後宮的十二宮有很多都是閑置的,永壽宮便作為倉庫使用,專門用來收貯禦用物件的。

隆裕太後的寢宮——太極殿

太極殿也是內廷西六宮的一座宮殿,位於西六宮的西南一隅。與其他六宮一樣,也是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剛建成時,這座宮殿叫作未央宮,到了明嘉靖朝,因為嘉靖皇帝的生父生在這座宮殿,嘉靖皇帝便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將此宮改名為啟祥宮。到了清代,這座宮殿經曆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鹹豐九年(1859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三次大修,清代晚期的時候,這座宮殿又改稱為太極殿。

太極殿在剛一修成的時候跟其他東西六宮的宮殿一樣是二進院落,到了鹹豐九年改修長春宮的時候,將太極殿的後殿辟為穿堂殿,後簷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遊廊相連,形成了回廊,並在東西耳房各開了一間作為通道,這樣就使得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一個相互貫通的四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