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北京故宮(11)(1 / 3)

建福宮花園始建於乾隆五年,位於紫禁城的西北角,建福宮的西北側,東為重華宮,南為建福宮,西、北兩麵鄰接宮牆,其原址為明代的乾西四所、五所。因為是依傍建福宮而建,所以叫作建福宮花園,又因為這裏地處內廷的西北側,所以又叫作西花園。

建福宮花園坐北朝南,東西長67米,南北長64米,占地麵積3850平方米。以延春閣為中心,周圍散布有敬勝齋、碧琳館、凝暉堂等建築。它們大小不一,高低錯落,內以遊廊相連,並配有山石樹木,虛實得當,堪稱融皇家園林與江南私家園林藝術特色於一體的佳作。

園內的主體建築是靜怡軒、慧曜樓等院落,這些院落之間都有遊廊相連,形成相對比較封閉、安謐的一個環境。西邊以延春閣為主體建築,環繞宮牆建有吉雲樓、敬勝齋、碧琳館、妙蓮華室和凝暉堂。它們的存在掩飾了宮牆的冰冷,給這個冷冰冰的皇宮增添了一抹鮮豔的顏色,而且還襯托出了主體建築的高聳和宏偉。延春閣的南邊,是山嵐疊石,岩洞幽道,古木參天,頗有山林深深的意味。

建福宮西花園是乾隆朝時期修建的,這座花園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他不僅做了很多的詩作詠頌這裏,還將眾多自己喜愛的珍寶玩物存放此處,甚至在後來決定興建乾隆花園時,乾隆還下令以建福宮花園作為藍本加以仿製。可惜的是,1923年11月25日,靜怡軒、延春閣、敬勝齋及中正殿等都被一場大火焚毀殆盡,不僅這座瑰麗的皇家花園,就連珍藏在這裏的無數珍寶也都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紫禁城的第二個太子宮——重華宮

重華宮位於內廷西路西六宮的北側,建福宮花園的東側,原址是明代乾西五所的第二所。雍正五年,在乾隆還是皇子的時候,已經成婚的他就居住在這裏,雍正十一年,弘曆被封為和碩寶親王,他居住的地方也被賜名“樂善堂”,等他登基成為皇帝後,便把這裏改名為重華宮。

乾隆帝之所以給自己登基之前的住處更名為重華宮,是取了《書·舜典》中“此舜能繼堯,重其文德之光華”的意思。這種取意就是為了歌頌乾隆有舜之德,即位名正言順,能使國家有堯舜之治。

重華宮是在原來乾西二所的基礎上重建的,所以院落的格局跟乾西二所一樣是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的正殿是崇敬殿,麵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簷正中接抱廈3間,是改建後添加的。殿內正中懸掛著乾隆還是皇子的時候親筆所寫的“樂善堂”匾額。

第二進院落就是中院的正殿重華宮,麵闊5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間開門,其餘各間都是檻窗,跟崇敬殿一樣也是前接抱廈3間。

重華宮院內還各有左右配殿,配殿都是麵闊3間,進深1間的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東配殿的名字是“葆中殿”,殿內懸掛的匾額是“古香齋”;西配殿的名字是“浴德殿”,殿內懸掛的匾額是“抑齋”,這裏是皇子弘曆的書房。在重華宮院內的東西兩側還各有1座井亭,東側的井亭有井,西側的井亭僅是為了與東側井亭對稱而設的。

第三進院落的正殿是翠雲館,兩側有耳房及東西配殿。翠雲館也是麵闊5間,進深1間的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明間開門,其餘的也都是檻窗。殿內東次間懸掛著“長春書屋”的匾額,是皇子弘曆讀書的地方。

乾隆帝自登基後對於重華宮十分看重,自乾隆八年(1743年)開始,乾隆每年新年正月都要召集內廷大學士、翰林等人在重華宮賜茶宴聯句,乾隆皇帝往往還會做詩一、二首,命人刻匾後懸掛於崇敬殿的內簷,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在這裏做的詩作已經掛滿了四周。此後嘉慶皇帝效仿乾隆,將重華宮茶宴聯句作為家法,於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間舉行。道光年間也時有舉行,鹹豐以後就被徹底地廢止了。

演戲之所漱芳齋

看過《還珠格格》的人恐怕都知道故宮內有一個宮殿叫作漱芳齋的,這個漱芳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原來的乾西五所的頭一所。乾隆皇帝即位後,把乾西二所改為重華宮,同時把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在這裏搭建戲台,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的場所。

漱芳齋是皇宮內比較獨特的工字形殿,前殿與南房、東西配殿圍成一個獨立的小院,各殿和房之間有遊廊相連接。前殿漱芳齋是一個麵闊5間,進深3間的黃琉璃瓦歇山頂建築,前簷明間是風門,其餘各間都是檻窗。室內明間與次間用落地罩相分隔,東次室懸掛著“靜憩軒”的匾額,是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帝禦題的,是尚為皇子的乾隆讀書的地方。殿前各有東西配殿,配殿麵闊各3間。院落南房的北麵接出了一座戲台,與漱芳齋的前殿相對而立。戲台是亭式建築,麵闊、進深都是3間,黃琉璃瓦重簷四角攢尖頂。戲台的台麵大概有90平方米,是宮中最大的單層戲台。

後殿的名字叫作“金昭玉粹”,麵闊跟前殿一樣,進深僅為1間,前簷的明間接穿堂與前殿相連,其餘各間都是檻窗。後殿還有西耳房1間,西配房3間。殿內的西梢間還有亭式的小戲台一座,上麵懸掛的匾額是“風雅存”,前簷左右的柱子上各懸掛著古琴形狀木製的楹聯“自喜軒窗無俗韻,聊將山水寄清音”。戲台後麵有一個小門與西耳房相連。後殿的東室掛著“高雲情”的匾額,與西梢間的小戲台相對,是侍宴觀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