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殿是一個兩進院落的殿閣,正門是一座三孔磚砌的山門,門內是寬敞的庭院。第二進院門為英華門,然後是正殿英華殿,門、殿的中間有一座碑亭,上刻乾隆帝題寫的《英華殿菩提樹詩》。殿後宮牆西北有一小門,從北麵出去可以到神武門內西橫街。英華殿院落東西兩側原各有一座跨院,東跨院及內諸旗房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拆除,改為西筒子路北段,西跨院至今尚存。
英華殿坐北麵南,麵闊5間,黃琉璃瓦單簷廡殿頂。明間開門,三交六梡菱花槅扇門4扇,次間、梢間為檻窗,三交六梡菱花槅扇窗各4扇。殿內有七座木製重簷廡殿頂的佛龕,供西番佛像。殿前有寬闊的月台,上麵放有香爐1座。月台前有高台甬路和英華門相連接。甬路的兩側種有菩提樹各1株,是明萬曆皇帝的生母聖慈李太後親手所栽種的。殿的左右有耳殿各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都是明間開門式的,有雙交四梡菱花槅扇門4扇,次間為檻窗,有雙交四梡菱花槅扇窗各4扇。
在明代,每年的萬壽節、元旦等重大節日,都要在英華殿做佛事。清代也效仿明代,把這裏辟為專供皇太後、太妃嬪們禮佛的地方。這裏每一天都有專門的太監負責香燭、打掃、值班等事項。鹹豐二年的時候,鹹豐帝還曾親自到此殿中拈香拜佛。
最大的佛堂——雨花閣
雨花閣位於內廷外西路春華門內,是宮中數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處,是專門的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采納蒙古三世章嘉國師胡土克圖的建議,仿照西藏阿裏古格的托林寺壇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築的基礎上改建成雨花閣,在其中供奉西天麓像。
雨花閣整個建築坐落在白石須彌座上。首層室內麵積最大,室內陳放有供桌、佛像、壇城等。室外簷下懸有一乾隆禦筆“智珠心印”匾額,但奇怪的是,在外麵卻見不到懸掛在簷下的匾額,這是因為首層南側的抱廈不是跟雨花閣同時期建的,而是在乾隆三十四年後加的,所以現在的“智珠心印”的匾額就在室內懸掛了。中層室內的麵積比一層稍小一些,內裝修有分隔,中央供奉著佛像。室外簷下也有乾隆禦筆的匾額“普明圓覺”。與首層一樣也有回廊。最上層麵積最小,裏麵供奉三尊歡喜佛,外簷下懸掛著乾隆皇帝禦書的“雨花閣”匾額。在一層和二層之間各有一座小平台,設置有一條又窄又陡的樓梯通向上層。
雨花閣是宮內現存最大的藏傳佛教神殿,它巧妙地結合了漢式宮殿建築與藏式建築。清朝的帝王大多崇信佛教、尤其是喇嘛教,在皇宮內修建這樣的一座雨花閣,也就成了清代皇帝祭祀的重要場所。
乾隆年間增建的建福宮
建福宮位於內廷西路西六宮的西側稍微偏北一側,這座宮殿不是明代時修建的,而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狹長地段修建而成。嘉慶七年(1802年)的時候曾進行過一次重修。
建福宮因為其建築位置南北狹長東西較窄,故而是一座窄長的院落。整座院落從建福門起,以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和靜怡軒4座重要建築為核心,依次構成連續的四進庭院。建福門顧名思義是建福宮的正門,位於整座宮殿的最南端宮牆的正中位置,進入建福門第一進院落,就可以看到撫辰殿。撫辰殿的後麵就是建福宮,兩座殿閣以寬闊的甬道相連接。撫辰殿後簷廊與建福宮前廊東西各接轉角遊廊9間,這些轉角遊廊使得這兩座宮殿圍成一個廊院。
建福宮麵闊5間,進深3間,是一座黃琉璃瓦綠剪邊卷棚歇山頂式的建築,簷下施鬥拱,前後簷明間各安4扇三交六杭菱花槅扇門,次、梢間前簷為檻窗,後簷為磚牆。室內明、次間分別用桶扇分隔,形成典型的“一明兩暗”的格局。明間後簷金柱間也設有槅扇,桶扇前有寶座,寶座的上方懸掛乾隆禦書“不為物先”的匾額。所有桶扇都是黑漆描金的,桶心是雙層燈籠錦欞條,中間夾紗,裙板、絛環板均繪五彩吉祥圖案。東、西兩次間後簷分別有紅漆描金炕罩和落地罩,西次間落地罩內供有神位。房頂是軟天花設計,頂棚及牆壁通貼團花圖案銀花紙。
穿過建福宮兩側的遊廊就可以到達第三進庭院,院落的中央就是惠風亭。惠風亭的北麵以紅牆隔出最後一進院落,院中的主要建築物是靜怡軒、慧曜樓,後來這兩座建築物被劃入了建福宮花園的範圍內。
乾隆年間之所以要建建福宮,就是為了將來給乾隆皇帝“備慈壽萬年之後居此守製”之用的,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實行。乾隆帝十分喜愛建福宮,在他在位的這幾十年來,他經常到這裏來遊玩休憩,也曾做了很多詠頌的詩句,比如《建福宮賦》、《建福宮紅梨花詩》等。乾隆朝以後形成定製:每年嘉平朔日(臘月初一)皇帝都要到此宮禦筆書福,以賀新禧。孝德顯皇後、孝貞顯皇後(慈安)的神位也曾設在建福宮。
乾隆的最愛——建福宮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