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民國年間,鑒於外界關於的傳言,紫禁城外朝所設立的古物陳列所便把從沈陽皇宮和承德離宮運來的文物中發現的一張戎裝女子畫像。附會成是香妃,又把武英殿後浴德堂及浴室說成是香妃沐浴處,並把這張畫掛上去供人參觀。按照武英殿清代時候的作用來說,這裏不可能是香妃的浴室,相隔這麼近的兩座殿堂,一個是修書之所,另一個怎麼可能是給妃子沐浴的地方呢?
清代內務府——仁智殿
在武英殿的北麵還有一座宮殿,叫作仁智殿,俗稱白虎殿。在明代,這裏是皇帝死後停靈的地方。在平日,這裏是供職於宮廷的畫師們作畫的地方。到了清代,這裏變成了清皇室的管家——內務府的辦公場所。
內務府在清代相當於皇室的管家,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內務府的下設機構主要有廣儲、都虞、掌儀、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警衛扈從、山澤采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項。另外還有上駟院負責管理禦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管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務,以上各處統稱為七司三院。此外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三旗參領處、掌關防處、三旗莊頭處、禦茶膳房、升平署、禦藥房、養心殿造辦處、武英殿修書處、鹹安宮官學等三十多個附屬機構。這些機構個個都關乎皇家的各項民生事宜,是非常重要的機構。
營造宮廷各項器物的機構,稱為造辦處,這個機構的辦公地點就在慈寧花園的南側,原址是慈寧宮的茶飯房。造辦處是康熙朝的時候才開始設立的,剛開始的辦公場所在養心殿和圓明園內,康熙三十年間,宮中的需求大量增加,康熙帝又命人將隆宗門西慈寧宮的茶飯房改建為造辦處,後來又增加了仁智殿後房百楹為造辦處的工作房。據記載:造辦處在最鼎盛時,下設多達42個作坊,每個作坊都薈萃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甚至還有來自西洋的畫家,從皇宮的重大節日到日常需要,從宮殿建築到精巧首飾,都是由這個機構辦理的。
皇太後的私人花園——慈寧花園
慈寧宮南麵正對的是長信門,長信門西邊有一個小門,門內就是慈寧花園。慈寧花園與皇宮內的其他建築一樣都是始建於明代,這裏是明清兩朝太皇太後、皇太後及太妃嬪們遊憩、禮佛的清雅之地。花園中原有臨溪觀、鹹若亭等建築,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皇帝把這裏改名為臨溪亭、鹹若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此後,這裏基本保持原樣未動,雖小有改動,但總體布局始終沒有大的變化。
花園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50米,總占地麵積6800平米。這麼大的花園中僅有建築11座,而且都集中於花園的北部,其他地方都是地勢比較開闊的地帶,種花種樹,山瀾疊石、流水小橋,美麗的景物使得皇太後、太妃們不用費時費力就能欣賞山林之趣。
慈寧花園的南門是攬勝門,這個門不是想象中的富麗堂皇的大門,而是一處極為樸素的隨牆門。進門後,一座假山迎麵而來,假山後是一片小林區,中間鋪有鵝卵石的小路直通花台。向北望去,花園中的主殿鹹若館清晰可見,館前有花壇一座,東西兩側有寶相樓和吉雲樓,館後正北為慈蔭樓,三座樓形製相近,皆為兩層,形成了一個小規格的四合院的形式。慈蔭樓底層東稍間有一小門,與慈寧宮前廣場相通。寶相樓和吉雲樓正南分別各有小院一座,名為含清齋、延壽堂,是皇帝的臨時處所,當皇太後患病的時候,皇帝就要到慈寧宮侍奉湯藥,然後在這裏休息。
花園南部的花台部分有一東西窄長的矩形水池,水池之上建有漢白玉石橋,橋上建亭一座,名日臨溪亭,這座亭子與北麵的鹹若館遙遙相對,很有一些韻味。臨溪亭的東西兩側有翠芳亭、綠雲亭,花園的東南、西南兩隅還各有井亭1座,綠雲亭內流杯渠之水即是從東南井內引出的。
慈寧花園的正殿鹹若館的殿內供奉的是三世佛和各種救度佛母,牆壁上懸掛的也都是壁龕和用泥製作的無量壽佛,而鹹若館的外觀看來也很具有佛教寺院的風格,所以,這裏與其說是一個花園,不如說是佛園更合適些。
皇太後的寢宮——慈寧宮
慈寧宮位於北京故宮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修建的,原址是仁壽宮,嘉靖皇帝撤除了大善殿,在這裏建成了慈寧宮。明萬曆年間,慈寧宮遭受一次火災,災後重建。清入關後,效仿明製,把這裏作為皇太後、太妃們的居住之地。慈寧宮曆經多代皇帝,並曆經了順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三次大修,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格式和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