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北京故宮(9)(2 / 3)

南熏殿的殿內明、次間各有朱紅漆的木閣,上下共有5層,供奉的是曆代帝王的畫像。每軸畫像都是用黃雲緞夾套包裹,裝入木色小匣內,然後按閣的層次分別安放妥當。殿內的東室安奉的是曆代的皇後像,西室有一木櫃,貯藏著明代帝後的冊寶。

皇宮書局——武英殿

北京故宮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的西側。武英殿雖然不在中路建築群中,沒有中路建築群的重要性,但它還是在曆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很多大事的發生都跟武英殿有關。明代的時候,皇帝在這裏齋居或召見大臣。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順政權。但李自成的皇帝夢隻做了一天,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後的第二天便撤離了北京。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在北京的時候就是在武英殿處理軍國大事的。

武英殿麵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製略似,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清初時期,武英殿一般是用作皇帝的便殿,舉行小規模的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辦公居住的太和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便移居到武英殿。

康熙年間,康熙帝首開武英殿書局,以武英殿內左右廊房63間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等事,由康熙欽定的親王大臣管理,下設監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餘個職位。乾隆朝時期,書館很興盛,刊刻了大量的書籍,正殿、後殿都堆滿了書籍。清代的一些主要典藏書籍,如康熙年間的《佩文韻府》、雍正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乾隆年間的《欽定四庫全書》也都是在這裏編撰而成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命人將《永樂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種排字付印,禦賜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世稱“殿本”。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後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築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雖然同年又重建了武英殿,但殿內的珍貴書籍卻再也找不回來了,這個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鹹安宮官學

在西華門內,武英殿的西麵,有一座兩層的寶蘊樓,不過這座樓是民國時期才建的,這座樓的原址上是清代的鹹安宮。

鹹安宮始建於康熙二十一年,建築物一共是一座正殿和兩座配殿。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後,康熙下令在皇宮東部的上駟院搭建一座氈房,令太子在這裏居住。不久,康熙帝恢複了太子之位,太子便移居到鹹安宮。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太子又一次被廢黜,這一次,他被徹底地囚禁在鹹安宮。到了雍正即位後的第二年,這位被廢的太子終於在鬱鬱中逝世,這座鹹安宮也就更加寂靜了。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見鹹安宮一直空置,便下令在鹹安宮內設置官學,並修理了讀書房三所。雍正皇帝是一位很勤勉的皇帝,他見這座鹹安宮長時間閑置,便將這裏用作辦學之用,選拔八旗和內務府上三旗的優秀子弟、景山官學中的優秀學生到這裏來上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鹹安宮經過了改建,名字也改成壽安宮,成為了專為皇太後、妃等居住的地方,而鹹安宮官學便被移至了西華門內、武英殿西的尚衣監處,但這個尚衣監年代太久了,沒過多久就坍塌了,於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命人在尚衣監西邊新建成安宮官學校舍。鹹安宮有宮門三間,門內有影壁一座,院內是三進院,每進院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一共有房二十七間。

1914年,民國政府在紫禁城的外朝建立了古物陳列所,並在鹹安宮的舊址上建立了寶蘊樓,作為紫禁城文物的庫房。

皇帝的浴室——浴德堂

浴德堂位於外朝西路武英殿院內西北方向的平台上,浴德堂的名字來源於《禮記》中“浴德澡身”。從名字上看這裏好像是洗澡的地方,但其實這裏是清代詞臣校書的值房,專門負責刊刻、裝潢書籍等事宜的。

浴德堂坐北朝南,麵闊3間,黃琉璃瓦卷棚硬山頂,後簷接抱廈2間。堂後偏西有北房,麵闊2間,黃琉璃瓦卷棚硬山頂。浴德堂東次間後簷辟門,接磚砌拱券通道以通後室,通道曲折如曲尺。

在浴德堂後麵有一個土耳其式建築,這是一座平麵呈圓形、內壁用白色琉璃磚砌築、上有透明穹窿頂、並在頂部有天窗的建築。相傳這裏是乾隆皇帝給他的愛妃香妃所設的浴室,因為這裏麵的設施確實是浴室的設施。這裏的後牆築有鐵製壁爐供燒水之用。室外有鍋台,西側有井亭1座,亭中有井,用方石砌成一條方形水管從井口一直接到浴室。其實,這裏之所以是浴室的設計,是因為明代的時候,皇帝在這裏齋戒,為了方便也就在這裏洗浴,所以才設計成這個樣子的。到了清代,武英殿變成了修書處,這個浴德堂也就改為蒸紙處,供印刷書籍蒸熏紙張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