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北京故宮(9)(1 / 3)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正從圓明園啟鑾返回紫禁城皇宮。按慣例,嘉慶帝帶領朝中重臣、禦前侍衛自圓明園上馬車駕,進入神武門後換乘禦轎進宮。然而就在嘉慶帝換轎欲進入神武門內的順貞門時,忽然從神武門內西廂房南牆後衝出一條大漢,手持短刀直奔禦轎而來。轎旁的禦前大臣定親王綿恩見勢不妙,忙迎上前去阻擋大漢,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乾清門侍衛丹巴多爾濟等人也隨即衝上去與大漢搏鬥。此時嘉慶被這突如其來的行刺嚇得魂飛魄散,慌忙逃入順貞門內。經過一番搏鬥,大漢才被擒住。

嘉慶帝險些被刺事件驚動了朝野上下,這起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神武門刺殺皇帝案,也成為了嘉慶朝有名的一樁大案。後經刑部查明,刺客名叫陳德,47歲,北京人。因家境困難,負債累累,走投無路,才想到行刺皇帝,求得一死。

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二十日,又發生了一件行刺皇帝的事件。當天上午,突然從北上門(原在神武門北,現已拆除)西柵欄闖入一個人。此人大約30多歲,身材高大,體格健壯。他肩扛著鐵槍,上蓋布袍,奪門而入。守門護軍立即上前攔截,但那人將布袍一丟,用鐵槍直戳過去,護軍衣服雖被紮破,卻也順勢握住了槍。這時護軍參領趕到,幾人一起將刺客擒拿。但此人因傷勢過重,在將要押往慎刑司時就死了。後經多方調查,得知這個人叫劉士興。因此案危及清廷尊嚴,嘉慶帝非常重視,在尚未有確供的情況下就發布上諭,以反逆罪對此人處以極刑,命刑部“戮屍梟示”。

短短兩年左右就連出兩起闖門事件,這很讓嘉慶惱火。無獨有偶,七十多年後,光緒八年(1882年),又抓獲了一個擅入內宮的人犯,名叫劉振生,據說也是從神武門竄入的。可見當年清宮守衛,時鬆時緊,嚴密之中,常有漏洞。老大封建王朝,弊端百生,此其一例。

紫禁城的西大門——西華門

西華門與午門一樣,是紫禁城的大門,午門是南大門,而西華門是西大門。與午門的建築時間也一樣,都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修建的。

西華門西向,與紫禁城的東大門東華門遙相對應,西華門雖說是紫禁城的西大門,但這座門並不在紫禁城的正西方,而是在偏南的方向,北距紫禁城北垣角樓800米,南距紫禁城南垣角樓100多米。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紫禁城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武英殿、太和門、文華殿構成貫穿外朝的橫軸,東、西華門分處於軸線兩端。如此布局既便於外朝使用,也可減少人員出入對內廷生活的幹擾。將這一橫軸繼續向東、西兩方延伸至皇城,恰為東安門與西安門,顯然東、西華門乃連接皇城與宮城的重要樞紐。

西華門屬於紫禁城中的旁門,主要是皇帝、皇太後、皇後等日常出入的門。另外,一些大臣及官員奏事和一些仆役也都從這個門進出。

西華門門樓高33米,用於安放閱兵所用棉甲及錠釘盔甲。門外與東華門一樣設有下馬碑石,用滿、蒙、漢、回、藏五種文字鐫刻。西華門與東華門建築格式相同,都是平麵矩形,紅色的城台,漢白玉須彌座,城台當中辟出3座券門,券洞也都是外方內圓的。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杆。城樓麵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門樓西麵簷下“西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後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後隻剩下銅質的漢字了。

出了西華門,正對的就是皇家園林西苑。清代帝後們要西去遊覽皇家園林的時候,大多都是從這個門出入的。清朝末期,八國聯軍攻打京城的時候,慈禧太後、光緒皇帝一行人也是由西華門離宮,倉皇西逃的。

供奉曆代帝後畫像的南薰殿

南薰殿與故宮內的其他建築一樣,也是始建於明代,它位於外朝西路武英殿的西南方向,是一處獨立的院落,麵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

南薰殿正麵正間開門,次間和盡間為直棱窗,鬥拱為單翹單昂五踩鬥拱,值得一提的是殿內的藻井,很是精美和華麗。南薰殿是故宮中少有的明代木構(很多建築因為火災大都是在清代的時候重建了),這就使得這處不起眼的建築具有很珍貴的價值。

在明代,南薰殿是閣臣們為帝後撰寫金寶、金冊文的地方,明崇禎三年,崇禎皇帝令人繪製曆代帝王賢臣圖,分別藏置於文華、武英殿。清乾隆十四年,乾隆帝曾檢閱兩殿中所藏的畫像,發現這些畫像好多都斑駁脫落,於是就命工部將內府所藏的曆代帝王後妃、聖賢名臣肖像重新裝裱後改藏到南薰殿中,由內務府管理,每逢夏月負責檢曝。事後乾隆帝還做了《南薰殿奉藏圖像記》以記載這次的事情。古代帝王聖賢圖像改藏在南薰殿後,這裏就成了專門保存這批畫像的宮殿。因此這批圖像也被稱作“南薰殿圖像”。嘉慶二十年(1815年),嘉慶帝下令將南薰殿圖像收入《石渠寶笈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