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北京故宮(8)(1 / 3)

不久隆裕皇太後大病不起,溥儀便來了個“先斬後奏”,背著隆裕皇太後將那些礙事的門檻全部鋸了。可那些被鋸下的門檻好好的,扔了很可惜,於是就在大門後設置了一個漢白玉的石座,然後將鋸下的門檻放在上麵,有的還包上一層銅皮,以防被損壞。但不知什麼原因,西一街西側的大成右門,也就是儲秀宮東側的門檻南端隻鋸了一半就停下來了,現在鋸口還在。

禦花園的三大建築特色

禦花園是內廷中最莊重、最講究的皇家花園,被譽為紫禁城諸園之首,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但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

禦花園位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其為“宮後苑”,清代改稱禦花園。全園南北縱長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麵積12000平方米,園內的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盂頂式,坐落在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分別鋪展出亭台樓閣。園內青翠的鬆、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禦花園建築風格獨特,主要有三大特色:

首先,禦花園的建築布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布有各式建築20餘座,無論是依牆而建還是亭台獨立,都玲瓏別致,疏密合宜,其中以浮碧亭、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均對稱排列,浮碧亭與澄瑞亭橫跨於水池之上,朝南一側伸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上圓下方,四麵出抱廈,從而組成了十字形平麵的多角亭,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兩座對亭造型都纖巧秀麗,為禦花園增色不少。

其次,園內奇石羅布,樹木蔥蘢,古柏藤蘿皆為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有古樹160餘株,散布在園內各處,加上各色山石盆景,更是千奇百怪。

此外,禦花園內的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組成了900餘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簡直是妙趣無窮。

禦花園內有哪些建築

禦花園南與中宮和東、西六宮大門相通,是帝後們茶餘飯後休息娛樂的地方。整個花園古雅幽靜,欽安殿坐落在正中,將花園分為東西兩部分。四麵圍牆對稱建有十幾座建築物,遮蓋住四周的高大宮牆,讓人感覺既不失皇宮之莊重,又不失傳統花園之幽雅。

禦花園內的主要建築有欽安殿、養性齋、搞藻堂、絳雪軒、延暉閣、萬春亭、千秋亭、堆秀山等。欽安殿位於禦花園的正中央,殿內供奉著道教真武大帝。傳說真武大帝是水神,能夠保佑皇宮,不遭火災。

養性齋位於禦花園的西南側。宣統帝退位後,曾在這裏學習英語、數學等。

絳雪軒位於禦花園的東南角。當年絳雪軒前有五株海棠樹,每當花開花落的時候,頗似絳色的雪花飄零,因此乾隆帝定名為“絳雪軒”。後來慈禧太後還從河南移來了太平花代替古海棠,就成了現在的模樣。

搞藻堂位於禦花園的東北角,是供皇帝藏書、讀書的地方。

延暉閣位於禦花園的西北側,是一個二層小樓。當年乾隆、道光、鹹豐等,都經常在這裏賦詩。清朝選秀女也在這裏進行。

萬春亭和千秋亭東西對稱,兩亭造型精巧,構造、裝飾也完全相同。

堆秀山位於禦花園的東北角,山上湖石嶙峋,峰巒起伏。山前有門,門內是石洞,石洞兩旁各有一個蟠龍翹首,將一股清泉噴向天空。堆秀山的兩側是登山的小路,山頂有禦景亭。清朝每年的七月初七,皇帝、後妃們都要在禦花園祭祀牛郎、織女星;八月十五中秋夜還會到園中賞月;九九重陽還要上堆秀山登高遠眺。

禦花園的三寶都是什麼

禦花園有三件寶物,每一個都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天成之物。這三件寶物就是三塊珍貴的奇石。

第一塊奇石名叫諸葛拜鬥石,要以自然形成的紋理畫麵而聞名。陳設在天一門前的甬路西側。它主畫麵中呈現的是一位恭身下拜的老人,他頭戴道巾,身穿褶袍,雙手拱起,長袖下垂。而老人的對麵有一組呈北鬥七星樣子排列的白點,就像天上的北鬥七星一樣。整個石頭上天然形成的畫麵就像當年的諸葛亮在拜北鬥星,祈求自己的生命能夠再延長一點,以扶助阿鬥時的情形一樣,因此人們將它稱為“諸葛亮拜北鬥石”。

第二塊奇石名日海參石,陳設在拜鬥石對麵的甬路東側。它是由上百條海參似的石段組成的奇石盆景,故稱海參石。此石外形肉感很強,似圓潤柔軟,但石質堅硬,可算得一件非常難得的精美的造石藝術品。第三塊奇石叫作木化石,它矗立在絳雪軒前麵的雕石座上,形狀好似久經暴曬的一段朽木,背麵還有無數個蟲蛀的小孔,證實它確是蛀蝕糟朽的木材。但它確是石質,是大自然造就的一段遠古木化石。石頭的正麵還鐫刻著乾隆皇帝專為這段木化石題寫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