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秀山下的龍口噴出的是泉水嗎
從神武門進入故宮,有兩座越紅牆而出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在這兩座建築中,西側的是兩層樓式的延暉閣,東側的則是坐落在堆秀山上的禦景亭。
在明朝中期以前,堆秀山處建有觀花殿,但在萬曆年間此殿被拆除了,重新建起了堆秀山。這座山用奇形怪狀的石頭人工堆砌而成,因堆砌成假山被匠師們稱為“堆秀式”,故稱堆秀山。在堆秀山的前麵,設有兩個獅子石座,在其石座上各雕有一條臥龍,龍首昂對藍天。最引人注目的,是從龍口中噴湧而出的一股股水柱,清瑩透澈,讓人感到清新爽快,疲意頓消。
有人說龍口中噴湧出來的是泉水,那麼真的如此嗎?
這還要從北京的地理位置說起。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40~50米之間,地下水位較低,城中更沒有泉水形成的地質條件,所以堆秀山龍口中根本就噴不出泉水。那麼堆秀山前的“噴泉”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原來這是一種人工噴泉。在堆秀山上的兩側,各安置了一口大缸,缸底部有一個孔,孔的下方有個水道直通山下的龍口,缸中的水則要靠工人不停地擔水上山倒入缸中。由於水位差的作用,水自然就會通過水道從龍口中噴湧而出了。
神武門的特色與功用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朝時稱玄武門。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聖諱”,才改為今天的神武門。
神武門是貫穿北京古城長約8公裏中軸線上的一座具有獨特作用的宮門。門總高31米,呈平麵矩形。基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城台辟門洞三券,上方建有城樓。城樓建在漢白玉基座上,麵闊五間,進深一間,四周有圍廊,環以漢白玉石欄杆。樓前、後簷明間與左、右次間開門,菱花隔扇門。東西兩山設有雙扇板門,通往城牆和左、右的馬道,四麵門前還各出踏跺。
城樓為重簷廡殿頂,下層單翹單昂五踩鬥拱,上層單翹重昂七踩鬥拱,梁枋間飾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簷懸有藍底鎏金銅字滿漢文的“神武門”華帶匾,頂覆黃色琉璃瓦。樓內頂部是金蓮水草天花,地麵鋪墁金磚。
神武門舊設鍾、鼓,與地安門北的鍾、鼓樓一樣,都由鑾儀衛掌管,並由負責天象和曆法的欽天監每天委派漏刻科博士一員,輪值神武門,指示更點。每到黃昏時分,神武門的鍾樓會先鳴響一百零八聲,然後再“起更”。當時一夜分五更,也稱五夜或五鼓。一更約兩小時。每到一個“更次”,就會有旗鼓手鳴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盡,再鳴晨鍾,也是一百零八聲。不過皇帝住宮內時則不鳴鍾。
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禁門。明清兩代的皇後行親蠶禮時,就由神武門出入。此外,清代每三年一次的選秀女儀式,備選者也要經由此偏門入宮候選。
“秀女”們必經的皇城大門
清代皇帝的後妃來源與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它創立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選秀女”製度,而神武門則是八旗秀女們被領人和帶出宮廷所必經的皇城大門。
清朝的這種選秀女活動由戶部主管,每三年舉行一次。選看秀女的前一天,各旗的參領、領催等都要事先排定車次,然後按順序魚貫銜尾地進入。每輛車上都要挑掛雙燈,而且各有標誌。傍晚時分發車,入夜經地安門至神武門外等候啟門,然後再依次下車入宮。這些參領們所乘車輛即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再由崇文門大街一直向北走,繞道仍進地安門回到神武門,這時時間基本已是次日的中午左右。選看完畢的秀女,再按次序退出神武門,登車各歸其家。雖然選秀女時有千百輛車,但次序卻井然不亂,所以人們也稱其為“排車”。
據說,在乾隆年間選秀女時,車馬非常雜遝,順序淩亂,應選者都各自爭路,互不退讓,不僅時有墮珥遺簪的旗女,還經常出現交通事故。嘉慶年間,額駙丹巴多爾濟提出上述車輛由神武門向東而西繞行的方法後,選秀女的車輛就不再因搶道而擁擠不堪了。而且鑒於選看秀女時這種車馬輻輳、人員彙集的情形,嘉慶六年(1801年)的諭旨還規定:應選當日,進宮的大臣官員不準走神武門,全部都由東華門、西華門入內,就是皇子也不能由神武門進入。此後一直沿用這個規定,這就使得選秀女的儀式不至於那麼混亂不堪了。
嘉慶皇帝神武門遇刺事件
清代入關後的200餘年,自順治至宣統共1O位皇帝,其中有兩位皇帝曾遇到過刺客襲擊,這兩位皇帝就是雍正和嘉慶。但雍正帝遇刺之說已無從查考,嘉慶皇帝遇刺之事卻有檔案為證,確有其案,而且遇刺之地就在神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