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北京故宮(8)(2 / 3)

除了這三件寶物之外,禦花園內的花石子路也遍布全園,蜿蜒交錯,都是用各色的小石子鑲嵌而成的各種圖案,清晰透辟,趣意引人。每幅圖案都自成一個內容。除了花鳥走獸等吉祥畫外,還有眾多曆史故事和民間故事等畫麵,如“關公過關斬將”、“張生與崔鶯鶯花園相會”、《聊齋》中的“胭脂”,以及“十美圖”、“二老觀棋”等人物圖案。尤其是十二屬相中的各種動物,形態刻畫得生動傳神,姿態可掬。最有趣的是一幅四個女人逼迫一個男人跪搓板的畫麵,讓人尋味。這些石子鑲嵌工藝十分精細,簡直就是一種風格獨特的藝術珍品。

天一門的來曆

在禦花園的正中央有一座門,稱為天一門,是與天安門處於同一條軸線上的古建築之一。天安門位於皇城的正南部,而天一門則位於紫禁城的北部。

那麼這座門為何要叫作天一門呢?

這是因為門內的大殿上供奉的是道教的玄天上帝。在道教傳說裏,玄天上帝是水神。而禦花園位於紫禁城的北麵,北麵為玄武,屬水,所以自然要供奉水神來保佑平安了。《故宮考》中說:“天一門,嘉靖十四年四月額為天一之門,取天一生水之意,可謂防火。清時改為天一門。”“天一”原本是古星名,《漢書》中稱:“前列直鬥口三星,隨北端銳,若見若不見,日陰德,或日天一。”這就是說,天一門的名字是取“天一生水”的意思。紫禁城內幾乎全都是木建築,因此防火也就成了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在這裏祭祀水神的原因了。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這個玄天上帝曾經顯靈一次,當時紫禁城內有一處著了火,火勢還很大,一時難以控製。然而突然在著火的地方下起了一場瓢潑大雨,火立即就被澆滅了。人們都覺得非常奇怪,後來在欽安殿的門前發現一雙特大的腳印。於是人們就說這是玄天上帝從大殿裏走出來,這場火就是他滅的。而在欽安殿四周的漢白玉欄杆上雕刻的,全都是一些水裏的蝦兵蟹將,據說它們也幫助玄天上帝一起滅了那場大火,所以雕刻出它們的樣子也是用以鎮火,希望能夠減少火災。

當然,這些不過隻是傳說罷了,但卻給天一門以及紫禁城,都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欽安殿具有哪些特色

過了天一門便是欽安殿了。欽安殿是紫禁城內的最後一座宮殿,位於禦花園的正中,南北中軸線上。

欽安殿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牆垣後自成格局,清代乾隆年間曾在前簷接蓋抱廈三間,後來又拆除了。大殿的正中央是道教供奉的玄武大帝。欽安殿是一座道教廟宇,每當皇帝到欽安殿去的時候,設置在禦路正中的銅鼎都要香煙繚繞。

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坐落在漢白玉石單層須彌座上,朝南向,麵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頂。殿前出月台,四周圍以穿花龍紋漢白玉石欄杆,並雕有龍鳳望柱頭,殿後的正中一塊欄板為雙龍戲水紋。別看欽安殿不大,但殿內雕石可以說也是紫禁城建築雕刻藝術中的精品。

月台前出丹陛,東西兩側各出台階,院內的東南方向設有焚帛爐,西南放置有夾杆石,北側各有香亭一座。殿前的院牆正中辟門,也就是前邊我們提到的“天一門”,東西牆有隨牆小門,連通著花園。

欽安殿內供奉著玄天上帝。在清朝,每年元旦都要在天一門內設置鬥壇,皇帝在此拈香行禮。每當遇到年節,欽安殿內還要設道場,道官設醮進表。

欽安殿前石刻為何刻有海妖、水怪、魚、蝦、蟹類……

在欽安殿的殿前石刻上,刻有許多想象的或真實存在的水族動物,如海妖、水怪、魚、蝦等。這些動物有什麼象征意義呢?

在封建社會,迷信很盛行,凡是人類解釋不了的自然現象,都會歸於天神作用,於是就要祈求神仙避災免禍。皇宮也不例外,迷信活動更是花樣百出。因此,皇宮內建有多處佛堂廟宇,供奉各路神仙。

清初人所著的《筠廊偶筆》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聞: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僧人叫濟舟。某天正在殿上誦經,忽然來了一個士人到殿前祭神。濟舟看他不像平常之人,就請他上殿求教,士人不肯。濟舟以誠相讓,士人隻好說:“我是城隍,職位卑下,殿上有戒神嗬護,小神不敢擅入。”說完轉眼不見了。就是這樣一個荒誕不稽的傳聞,讓宮內的人深信不疑,於是竟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樓下建起了城隍廟,立其神位供奉。

在紫禁城內的神位之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欽安殿的水神真武大帝了。據說在嘉靖年間,欽安殿失火,真武大帝率領眾水神前來撲救,滅了大火。傳說欽安殿東北角台階上的兩個腳印就是真武大帝指揮救火時留下的,而其實這兩個腳印是太監們搞的鬼,故意挖的腳印來欺騙皇帝。但皇帝們對此依然深信不疑,所以對這位神仙自明朝起就格外崇拜,破格讓他住在中軸線的欽安殿裏。同時為了“表彰”真武大帝的水族諸神,還在欽安殿外的夾杆石上雕滿了海妖、水怪、魚、鱉、蝦、蟹等水族動物。這在莊嚴肅穆的紫禁城內不能不說是一個特殊待遇,體現了祈盼蒼天賜水,以保宮殿平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