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皇後行過合巹禮後,要在合巹宴上喝交杯酒,再吃過“子孫餑餑”後,就要入洞房了。洞房的門前吊著一盞雙喜字大宮燈,鎏金頁的大紅門上貼有瀝粉貼金的喜字,門上方為一草書的大“壽”字,門旁牆上一幅大對聯直落地麵。在坤寧宮正門進入洞房的門口和洞房東側過道,都各有一座大紅地金色喜字木影壁,意寓帝後巹“開門見喜”。東暖閣洞房內不過十米見方,南側有通連大炕,東西靠牆處放置著皇帝的寶座,右手邊有玉如意一柄,象征“吉祥如意”。炕的兩端紫檀木雕上設有龍鳳圖案,炕幾上有瓷瓶、琺琅瓶等陳設。寶座上方牆壁上是鹹豐帝臨摹的乾隆禦製的《坤寧宮銘》。兩邊牆上有名人字畫,炕前左邊長幾上陳設著一對雙喜桌燈。東暖閣內靠北牆的是喜床,喜床上鋪著厚實的紅緞龍鳳雙喜字大炕褥,床上有疊得整整齊齊的彩緞喜被,床頭懸掛著大紅緞繡龍鳳雙喜百子圖的床幔,象征著“多福多壽多子”。床裏的牆壁上是一幅大紅地的喜慶對聯,正中是一幅牡丹花卉圖案。靠牆放著一對百寶如意櫃。
總之,皇帝的洞房內處處都是珍寶,紅光輝映,喜氣充盈。正像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所描述的那樣“紅帳子、紅褥子、紅衣、紅裙、紅花朵、紅臉蛋……好像一攤熔化了的紅蠟燭”。當然這樣描寫是摻雜了作者自己當時的某種心境,不過從中我們還是能夠領略到當時的喜慶氣氛。
故宮的三大殿和後三宮為何沒有古樹
遊覽故宮時可能會發現,在故宮的三大殿和後三宮外麵,看不到一棵古樹,這是為什麼呢?
過去曾有許多人著文,甚至在介紹故宮的專門書籍中也多次提到故宮裏為何沒有或少有古樹。其實這種提法是不太準確的。因為故宮裏不但有古樹,而且還是北京地區名木最多的地方。宮內的古樹大多集中在具有古典皇家園林特色的禦花園和富有江南氣息的乾隆花園內,及專供太後們養老的慈寧宮花園中。另外,在宮內的其他地方也有古樹,尤以古柏和古槐居多。而故宮中沒有古樹的地方,也隻是三大殿和後三宮。
為什麼三大殿和後三宮沒有古樹呢?有人認為這與嘉慶年間的一次農民起義有關。據說起義軍屬於白蓮教的一支八卦教,教徒們在其教主林清的指揮下,攻打紫禁城。義軍們就是利用宮牆外的大樹,爬上大樹後跳入紫禁城的。但因力量薄弱,寡不敵眾而失敗。而當時的皇子文寧在突發事件中沉著應戰,用火槍打死了兩個義軍,這奠定了他繼承皇位的基礎,即後來的道光皇帝。事後,嘉慶帝也是心有餘悸,驚呼:“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於是“傳諭伐樹,遂不複植也”。這就是故宮內沒有或少有古樹的原因。
其實這種說法是講不通的。起義軍在攻打紫禁城時是分兩隊,趁守門的軍士沒注意,突然殺入東西華門的,並非是爬上大樹跳入的。而且為了安全考慮,皇帝起居的養心殿、妃嬪們居住的西六宮等處,古柏很多,帝後遊玩的禦花園裏更是花木扶疏,古樹蔥蘢。這些地方更易隱藏外人,危險更多。所以,故宮的三大殿和後三宮不植樹,應是出自為了烘托意境的需要。因為這些地方是皇帝舉行盛典和行使權力的地方,為突出皇權至高無上和宮殿的威嚴氣氛,不植樹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這樣漫長的禦道,開闊的廣場,蔚藍的天空,就能將紫禁城、太和殿映襯得更加高大雄偉,巍峨壯麗。使官員們上朝之前,仰目而視,肅然起敬,又會不寒而栗,人人自危。
此外,社稷壇(中山公園內)、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大殿,以及天壇的祈年殿、圜丘台等處都不植樹,也是同樣的原因。
後三宮門檻為什麼被鋸掉了
在故宮的許多內廷裏,不少宮門的門檻都被鋸掉了,而那些被鋸下的門檻有的放在大門後麵的漢白玉石座上,有的被包上一層銅皮,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辛亥革命之後,宣統皇帝溥儀被迫退位,但他卻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後三宮內。在這裏,那些遺老遺少們對他還是以“萬歲”、“陛下”相稱,他也還是以龍袍補褂加身,大臣、太監、宮女見了他還是叩頭請安。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宣統小皇帝也逐漸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開始接受許多新鮮事物。他在宮裏第一個親手剪掉了拖在腦後的辮子,接著又在寢宮內裝上了電話,還請了洋文老師學起了英文。
為拍溥儀的馬屁,有位老臣從洋人處弄來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送給他。溥儀非常高興,沒過幾天就學會了騎車,並在內廷裏天天轉悠。這車不但跑得快,還十分靈巧,有時還帶上婉容一起玩,沒幾天婉容也學會了騎車。溥儀和婉容對自行車備加喜愛,專門在禦花園內東南角的絳雪軒裏設了個車庫,並由兩個小太監專門看管,從此溥儀和婉容經常在宮裏騎著自行車玩。
可是有一點,宮裏的門太多了,騎車時每過一道門檻都要下來把車搬過去,非常麻煩。於是溥儀傳下旨意,讓太監們將內廷內那些礙事的門檻都鋸了。聖旨一下,隆裕皇太後和清廷遺老們都堅決反對,所以溥儀也沒能鋸成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