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北京故宮(7)(2 / 3)

坤寧宮改建後,就成了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但中宮的地位並未改變。康熙四年(16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後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此後同治帝、光緒帝的大婚以及溥儀結婚,也都選在坤寧宮舉行。雍正帝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後也不再住坤寧宮,所以坤寧宮實際上已成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了。

坤寧宮內的祭祀活動

清代,皇宮中有許多專門的祭神、祭祖場所,祭神在坤寧宮,祭祖在奉先殿。

坤寧宮的祭神活動很頻繁,每天都有朝祭、夕祭,平時還有司祝、司香、司俎等人祭祀。大祭的日子,皇帝皇後還會親自參加。所祭之神包括釋迦牟尼、關雲長、蒙古神、畫像神等多尊神像。祭祀時,要進獻糕點、酒,還要殺豬、唱誦神歌,並有三弦、琵琶、禱鼓、拍板等伴奏。平時的小祭,每天會宰豬4口;春秋大祭時,要宰豬39口。每年都要用700多石紅黏穀做糕酒,且就在宮內殺豬煮肉、做糕,就地吃肉。現在坤寧宮內還保留著當年殺豬用的刀、案,以及煮肉的大鍋等。

祭祀時,先要將神像陳列在西炕上,供器、供品陳設在炕上炕下。朝祭大多在清晨4點左右開始,由一名俗稱“薩滿太太”的滿族婦女充當司祝,主持祭儀。她手擎神刀,口誦神歌,既歌且舞,三弦、琵琶、拍板及拍掌人伴奏。這時,主廚太監進活豬兩頭,豬頭朝關帝像,先用清水灌豬耳,於神前殺豬、剝皮、肢解,然後放入大鍋裏煮熟,供獻到神前。

夕祭是在下午4點左右,所祭神靈有穆哩罕神、畫像神、蒙古神等,屬於多神崇拜。神像安放在北炕上,供物在前。薩滿太太腰係閃緞裙和腰鈴,手持手鼓,盤旋舞蹈。然後薩滿太太解掉內裙和腰鈴,祭品獻上後,在屋內展掛黑綢幕布,將門窗遮得嚴嚴實實,室內熄燈,灶中滅火,讓屋內一片漆黑。除執鼓板太監外,大家都要出去,將門關死。過一會兒,薩滿太太忽然搖響神鈴,誦神歌禱祝,如此三次才能開門,撤掉帷幕,點起燈燭。這就是所謂的“背燈祭”。每次朝祭撤下的牲肉一般都會賞給值班大臣和侍衛等當場食用。

皇帝怎樣行大婚

清朝共有十個皇帝,而在皇宮內舉行過大婚的,隻有順治、康熙、同治和光緒四個皇帝。

皇帝大婚要經過納彩、大征、冊立、奉迎、合巹、慶賀和賜宴等七個程序。皇帝到了大婚的年齡,首先要由太後和近支的王公大臣議婚確定皇後。選定後,先要舉行納彩禮,也就是向皇後家贈送彩禮,以示定婚,彩禮主要是馬匹、布帛之類。贈送彩禮的儀式在太和殿舉行,選定吉時,宣製官宣布皇太後懿旨,正、副使臣抬彩禮,衛士牽著馬匹,在禦仗前導下出太和中門,直到皇後府邸。皇後的父親此時要穿著朝服,率全家在大門外跪迎。接受彩禮時,再率子弟朝皇宮方向行三跪九叩。納彩後,皇後家還要舉行納彩宴。

迎娶皇後前,還要舉行大征禮,再向皇後家送一次大婚禮物。數目比彩禮要多,包括黃金、白銀及金、銀器皿等。

大婚中最隆重的要屬冊立和奉迎禮了。這一天,京城內外、全國上下,人人都要穿紅戴綠,家家張燈結彩,宮內更是一片喜氣。宮內禦路紅氈鋪地,宮門、殿門紅燈高照,主要宮殿還要懸掛喜字彩綢。皇帝同時要派官員祭告天地、太廟。這天,迎親儀仗隊會簇擁著皇後儀駕,由太和門出發,直奔皇後府邸,皇後父親還要率子弟穿朝服在大門外跪迎。內監宣讀冊文(即封後金冊)、寶文(即皇後印),皇後再拜位跪聽。冊文和寶文實際就是皇帝封給皇後的“身份證”,表示皇後的合法性。吉時一到,皇後要升鳳輿喜轎,正、副使乘馬先行,鳳輿近前有命婦四人騎馬前導,後有七人騎馬後護,內監在鳳輿左右扶輿步行,內大臣、侍衛均騎馬壓後,浩浩蕩蕩地奔赴大內。

坤寧宮中保留的東暖閣,就是皇帝大婚時暫住的洞房,大婚合巹禮也在這裏舉行。在合巹宴上,帝、後要對飲交杯酒,唱交祝歌。

大婚後,帝、後分別到慈寧宮向皇太後行朝見禮。皇帝還要在太和殿舉行大朝慶賀禮,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的祝賀,同時還要頒發詔書,告示天下。慶賀禮後,皇帝還要在太和殿設宴,宴請皇後的父母及群臣。

皇帝的洞房什麼樣

清朝按其滿族習慣,將坤寧宮改成了祭神之所,隻保留東暖閣作為皇帝臨時的洞房。皇帝大婚後,皇後可在東西六宮選擇一處居住。現在參觀故宮的坤寧宮時,還能看到光緒皇帝大婚時的洞房原狀。

那麼,皇帝和皇後的洞房究竟什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