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的秘密立儲
在乾清宮的正中央,有一個黑底的金字大匾,上書“正大光明”四個字。這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年輕的順治帝福臨的筆跡,康熙皇帝臨摹後懸掛在這裏。
“正大光明”是清朝皇帝標榜的祖訓格言,懸掛在正宮的最高處,作為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準則。除此之外,“正大光明”匾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匾後收藏著清代皇帝的立儲詔書。
立儲,即皇帝冊立皇太子,明確嗣立皇位的繼承人。在清代前,我國曆代王朝皇位的繼承大都采取公開建儲的方式,被立為太子者必須為皇帝的嫡長子。直到康熙皇帝時期,仍仿效前代的公開建儲製度。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冊立了剛一歲半的皇次子允初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以允初“變為暴虐,無所不為,不知忠孝,不知廉恥,行事乖戾,有不可言”而將其廢黜。但次年三月又將其複立為太子,三年半後再次廢掉。經曆這兩次變故之後,康熙深感公開立儲的諸多弊端,於是決定從此再不立儲。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重時,才宣詔傳位於皇四子胤稹,即所謂“一言而定萬世之業”。雍正帝即位後,吸取了康熙反複立廢允初的教訓,於是開創了秘密立儲的製度。所謂秘密立儲,也就是皇帝下一道上諭,其中有明確表述。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上諭:“建儲一事,必須詳慎,聖祖即將大事付托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書密封,藏於匣內,置於乾清宮正中‘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這種秘密建儲方法,就是皇帝生前不宣布立哪個皇子為太子,而是寫成密詔,待皇帝臨死或死後,由禦前大臣等按皇帝預留的“禦書”中所指定的繼承人,宣布誰來繼承皇位。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死後,莊親王允祿等大臣開啟了雍正元年(1723年)所密封的禦書,宣布由皇四子弘曆繼承皇位。
自此以後,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等帝都是通過秘密立儲即位的。而鹹豐隻有一個兒子載淳,而且還沒來得及立儲,鹹豐就死了。在臨死前一天,鹹豐召見禦前大臣、軍機大臣,令代寫朱諭,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即同治皇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均無子嗣,宣統帝溥儀又是6歲時退位,所以都沒有行建儲之事。至此,秘密立儲也就自行廢止了。
乾清宮舉行的千叟宴
所謂千叟宴,顧名思義就是有上千名老叟參加的大宴。據記載,這種千叟宴在清中期曾舉辦過三次。第一次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第二次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三次則是在嘉慶元年(1796年)。前兩次舉辦的地點都是在乾清宮,最後一次是在乾隆做太上皇時在皇極殿舉行的。其中乾隆舉辦的兩次千叟宴規模較大。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在乾清宮舉辦了一次千叟大宴,一共有3000多名年齡在60歲以上的有關人員參加了這次宴會。在參加宴會的3000多人中,不僅有朝廷大臣、各級官吏,還有軍士、民人、匠役等。在千叟宴上,乾隆帝將一品大臣和年齡在90歲以上的老人都召到禦座前賜酒,並賜給他們每人一個拐杖和其他物品。在宴會上,眾叟更是邊飲酒邊聯句賦詩,場麵熱烈壯觀。此次千叟宴共得詩3400多首。
到了嘉慶年前,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身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又在皇極殿舉行了他的第二次千叟宴,這一年乾隆已經85歲。此次宴會共有3056名老叟參加,其中有當時已106歲的老人熊國沛和100歲的老人邱成龍。乾隆稱他們倆為“百歲壽民”,並賞予六品頂戴。同時也賞賜了90歲以上的老人以七品頂戴,另外還賞賜給老人們如意、壽杖、朝珠、貂皮、文玩、銀牌等。在這次千叟宴上,眾多老人與乾隆一起飲酒賦詩,共得詩3497首。皇帝舉辦的千叟宴,目的是為了顯示“普天同慶,共享升平”,從而得以安撫民心。
交泰殿有什麼功用
交泰殿是內廷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交泰殿最早建於明代,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又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的平麵為方形,深、廣各三間,單簷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鬥拱,梁枋飾有龍鳳和璽彩畫。四麵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板隔扇門各4扇,南麵次間為檻窗,其餘三麵次間均為牆。殿內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麵鋪設金磚。明間設寶座,上麵懸有康熙帝的禦書“無為”匾,寶座後是一麵板屏,上書乾隆帝禦製的《交泰殿銘》。東次間設有銅壺滴漏,不過在乾隆年後就不再使用了。西次間還設有大自鳴鍾,宮內時間以此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