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北京故宮(6)(1 / 3)

1912年2月12日清晨,在紫禁城內的養心殿中,清朝統治者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退位詔書。隆裕太後帶著6歲的小皇帝溥儀,在接受國務大臣及內閣成員的參禮後,由她將三道退位詔書交給了外務大臣胡惟德,並頒布天下。從此,清朝268年的封建統治徹底宣告結束。

三希堂內都收藏了誰的作品

三希堂位於故宮養心殿的西暖閣,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書房。乾隆帝在世時簡直是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曆代大家的名帖,他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置於書房,並視之為三件稀世珍寶,又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

按照乾隆皇帝的本義,“三希”有三種解釋,一日“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即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三希”是用以不懈追求、勤奮自勉的意思;二日“珍稀”,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以上三件稀世珍寶。在當時,這兩層含義是並重的。因為三希堂既是“三希”的收藏之所,又是乾隆皇帝的書齋。所以收藏“三希”於此,主要由於此處為每日常來的書齋;而作為書齋,其命名一般是要用以自勉的。

三希堂在皇帝日常居住的養心殿,而且與召見軍機大臣的“勤政親賢”(西次間)毗鄰,兩間室窗外均有隔板與庭院隔絕,這即使談論軍機時能保密,又使讀書時能安靜。另外,召對大臣是“親賢”,則自己又在賢之上,或“聖”或“天”,說明乾隆帝還是很自負的。

為了將書法向全國推廣,後來乾隆又命人將以上三種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內府所藏的曆代書法真跡都編成一部大型叢帖,名為《三希堂法帖》。成就於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學士梁詩正等人編刻,共計叢帖三十二冊,收錄了自魏晉至明代的一百三十餘位書法名家的書法名跡真品。

“三希”後來一直存在宮中,1924年11月5日溥儀出宮時,曾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夾在行李卷中企圖攜出,但在神武門被查出扣留,現藏於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內。其餘“二希”可能是瑜、瑾二太妃與溥儀先後出宮時攜出,後售予古董商郭葆昌,郭葆昌之子後經濟拮據,將其抵押在香港某銀行。1951年經周恩來總理批示,派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馬衡赴港,由國家出重金將其贖回,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後三宮的整體建築特色

後三宮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是紫禁城的正寢。乾清宮和坤寧宮初建於明永樂年間,是皇帝和皇後的寢居場所,皇帝居乾清宮,皇後居坤寧宮。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又添建了交泰殿。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古代分別用以象征帝後。《周易》中還有“天地交泰”的說法,指天地交融、關係和諧,則天下太平。

後三宮在整體的建築規劃上,與前三殿是很相似的,但規模要小於前三殿。三個主座宮殿建在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內,南北長度為220米,東西寬度為120米。整個庭院的四周,都由連接不斷的“連簷通脊”廊廡相連,南北兩端的中間還開設了乾清門和坤寧門兩座宮門。在乾清宮的東西、坤寧宮的東西方向,還分別開設了日精門、月華門、景和門、隆福門四個門;東西兩廡還開設了其他幾座日常出入的便門。

後三宮也像前三殿一樣,是建在一個平麵呈“土”字形的基台上,台高2.86米。與三大殿下三台不同的是,後三宮基台的前方有一條寬10米、長50多米高起地麵的甬道,將乾清宮與乾清門連接起來。這是古代宮殿建築中的“閣道”遺製,使人們在兩處高大建築中來往便利,免去上下台階之勞。當然,這種享受在古代是隻能歸皇帝所有的,大臣們要到乾清宮,在登上乾清門後,隻能從乾清門左、右門進入,然後下到台下,再由閣道下行至乾清宮丹陛,爾後登階入殿:太監、侍衛等人員則要穿越庭院,隻能從閣道北端、丹陛階下的“老虎洞”穿過。這些規定都充分顯示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

乾清宮有哪些特點和用途

乾清宮是內廷的主要大殿,麵闊九間,長48米,其中東西兩稍間是穿堂,進深五間,長26米,從基座下地麵到殿頂高達24米,是後寢最高最大的宮殿。

前清官內設有金漆寶座,座上高懸清世祖順治帝禦筆的“正大光明”匾。殿內外梁枋上飾有金龍和璽彩畫,每塊天花板的圓光內都裝飾了瀝粉貼金坐龍圖案。在乾清宮的丹陛上,還陳設有四個銅爐,日晷、嘉量各一個,銅鶴、銅龜各一個,燈杆石座一對。在丹陛前的左右兩側為江山、社稷小金殿。

從明朝的永樂帝,到清朝的康熙帝,皇帝們都是在乾清宮居住的。從雍正帝開始,皇帝的寢宮移居到養心殿,但這裏仍是禮製上的“正寢”。皇帝每天要在這裏閱讀記錄前代皇帝的言論、教導等;一些重要的引見、召對等,也要在此舉行;在舉行重大典禮之前,皇帝還要從這裏出宮。此外,皇帝無論在哪裏去世,都要在乾清宮停靈數日,以示“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