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北京故宮(5)(1 / 3)

景運、隆宗二門是進入內廷的第一道禁門,因而是需要嚴加防衛的。但戒備雖如此森嚴,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竟有一支以林清為首的“天理教”農民起義軍在頭領陳壤、陳文魁率領下,由內應太監劉金、閻進喜的帶領下分別從東華門、西華門打到了景運門、隆宗門的門外。進入西華門的一支農民軍直取皇帝居住的養心殿。在隆宗門外,農民軍又與清軍展開激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受到清軍火槍隊的鎮壓而告失敗。在激戰中,農民軍將一利箭射在了隆宗門的匾額之上。

農民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這對清王朝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當時的皇帝嘉慶不在京城,皇城內是一片混亂,一些王公貴族更是張皇失措。鎮國公永玉、護軍統領石瑞齡甚至要準備車輛送後妃出逃,有的官員則藏在家中的櫃裏很長時間不敢出來。嘉慶帝在外得知消息後,馬上從熱河回京,在途中得知事已平定,於九月十九日回到皇宮。九月二十三日,嘉慶帝親自審問了林清和太監劉金、劉得財等,並下令處死林清等人,立即執行。嘉慶後來收入《禦製詩文集》的一首詩中,還心有餘悸地寫道:“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這一年的十月初六是嘉慶皇帝的生日,但他竟不許王公大臣按慣例為他進遞如意,自認為遇上了“大不如意之事”。為了使後世不至於忘記此事,隆宗門匾額上的箭頭就被保留了下來。這顆箭頭,今天已經成了當年農民起義軍與清軍激烈戰鬥的曆史見證。

軍機處的重要功用

在隆宗門內的北牆處,有一排格外矮小、簡陋的小房子。這個建築雖然不像其他建築那麼起眼,但它卻是起草皇帝諭旨和發布命令的機密要地。這就是清朝雍正以後一個舉世矚目的統治機構——軍機處。

清雍正年間,西北邊境軍事繁忙,當時辦理軍政要務都在內閣。而內閣又遠離內廷,設在外朝文華殿前。雍正住在養心殿,要隨時詢問軍情和商討對策,就顯得十分不便。且軍報到京經內閣再轉呈給皇帝,手續繁多,極易泄露機密。因此,雍正就在隆宗門內設立了這個特殊的機構,最初叫“軍機房”,後正式定名為“辦理軍機處”。因稱呼中常常省略,簡稱為“軍機處”。

軍機處剛設立時,隻限處理軍事機密要事。一般的政務和宮內事務仍由內閣等具體部門負責處理。但後來權力逐漸擴大,不僅把持了朝政大權,甚至連宮內之事,都要經軍機處決斷。軍機處漸漸集軍政權力於一身,到了嘉慶年間,軍機處便被列為正式的國家機構。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等官員,俗稱“大軍機”和“小軍機”。大軍機由皇帝親任,分三個等級,分別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行走、軍機大臣學習行走,由首席軍機大臣領班。小軍機由各部司員和內閣中書考試選用,擔任書寫等具體工作。

軍機處內陳設簡單,隻有桌、椅、炕、筆、硯等物。室內南牆掛有雍正帝禦寫的“一團和氣”匾額,東牆掛有鹹豐帝書寫的“喜報紅旌”匾額。軍機大臣每日早三至五點進值房,等待入召,七至九點被召入內廷議事。皇帝賜坐後,跪坐在預先放好的“軍機墊”上“聽旨”,當場記下皇帝旨意,退出後交軍機章京擬定諭旨,經皇帝閱後頒發。軍機章京就設在隆宗門內的南小房值承。

清朝對軍機處辦理機務的保密性有很嚴格的規定,收發文件要由軍機章京親自辦理;任何人沒有皇帝特旨,都不能進軍機處;軍機大臣也不能隨便找人談話,皇帝與軍機大臣議事旁人不能在場。凡重要機密文件下發,都要軍機處嚴密封緘,再經驛站傳遞,這叫作“廷寄”。

乾清門前威武的雙獅象征

在乾清門的兩側,陳列著一對銅質雙獅。故宮內的銅獅很多,太和門、養心門、寧壽門、養性門前和長春宮院內,都分別陳設著一對這樣的銅質雙獅。這些銅獅造型生動,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威嚴地蹲踞在銅座或石座上,配置在宏偉高大的門前,十分協調相稱。

據記載,獅子本不產於我國,而是漢代時期從安息國進獻來的。然而這來自異國他鄉的猛獸,在中原大地上卻非常受人青睞。

獅子又名“狻猊”。傳說它能“日走五百裏,食虎豺”,而且“吼聲如雷,驚天動地”,因此被譽為“百獸之王”。王者,自然會受到人們的崇拜。於是人們把獅子當成威鎮八方、唯我獨尊的王權的化身;同時又喜歡借助獅子的威風來驅妖避邪。所以,古代帝王將相的宮殿、府衙的門前,都會陳設一對雙獅。不過門前的獅子也是有嚴格區別的,一般能根據獅子的造型分辨出主人的身份。比如獅子頭上的“疙瘩”多少,都是很有講究。一品官府第門前的獅子,頭上為13個“疙瘩”,有“十三太保”之說。一品之下,每低一級,“疙瘩”減少一個,七品以下的官府,就不準有獅子陳設了。

故宮中的銅獅都是明清時期鑄造的,它不僅炫耀著宮廷的豪華,還顯示了封建君主的尊貴和威嚴。獅子都是張口露齒,似乎正在咆哮怒吼,頸上有髦,頸下係鈴,配以瓔珞,肢爪強勁有力,顯示出凶猛的性格。每對獅子,在右邊的都是雌獅,左邊的都是雄獅。雌獅正伸出左腿逗弄小獅子,小獅子仰臥,口含雌獅大爪,充分體現了母愛的溫暖,也象征了子嗣的昌盛;而雄獅的右腿正在玩耍繡球,俗稱“獅子滾繡球”,象征著權力布滿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