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北京故宮(5)(3 / 3)

弘曆在傳位詔書中講完傳位的安排之後,還宣布一件事:“一日不至倦勤,即一日不敢懈弛,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這也就是說,乾隆帝隻不過是形式上的歸政,歸給頤琰的也不過是繁瑣的祭祀禮儀罷了,自己還是要繼續訓政的。即使引見文武官員的尋常之事也要同頤琰一起批閱,還稱自己是“以副天下臣民之望。”其實,顒琰不過就是個傀儡而已。“一切軍國事務,仍行親理,嗣皇帝敬聆訓誨,隨同學習。”

在乾隆傳位給顒琰時,頤琰已經37歲了,而乾隆傳位不歸政,一方麵他對嘉慶不放心,但主要還是有戀位思想。這個思想與實際情況發生了矛盾,所以他不得不為自己的戀位百般解釋,表示自己不是留戀皇位,而是出於對國家的關心。

就這樣,乾隆一直都住在養心殿裏“訓政”,直到嘉慶四年死了才算真正離開了皇帝寶座,時年已89歲。事實隻能說明,乾隆過去的標榜和許諾,都不過是顯示自己的高姿態而已,根本沒有真正歸政的決心。

養心殿內的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是我們十分熟知的曆史事件。而垂簾聽政的發生地,就在養心殿前殿的東暖閣。現在在這裏,還陳設著當時慈禧、慈安兩位太後垂簾聽政時的原狀。

清朝的垂簾聽政是慈禧太後一手製造的曆史事件。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後施展手段除掉了輔政八大臣,奪取了政權。此後,她一方麵積極為兒子載淳即位做準備,一方麵為她的“垂簾聽政”大造輿論,鼓吹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合法性,最後終於將“垂簾聽政”變成了現實,開始了清朝皇太後臨朝執政的創舉。

慈安皇太後平素寡言少語,識字不多,所以臣下的奏報多由慈禧太後講給她聽。這也就是說,批閱奏章,裁決政務,都是慈禧一個人的事。同治皇帝死後,光緒即位,慈禧再次垂簾攝政,把持清朝大權長達48年之久。

有關垂簾聽政的細節,清朝檔案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多由野史或文學藝術上的極盡渲染,使之情節不一,虛妄增生。關於垂簾聽政細節,隻能根據《穆宗實錄》隻言片語的記載和當時朝臣被召見的日記筆錄等了解個大概情況。“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後一夥公然將權力攫為己有,一些大臣紛紛奏請皇太後垂簾聽政。十月十六日有關方麵奏進《垂簾章程》,十一月一日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後在養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所謂垂簾,就是在一個簾子的前麵設上皇帝寶座,簾子後邊設兩宮太後的寶座。同治七年時,慈安太後暴病而亡,以後簾子後邊就隻設慈禧太後一個寶座了。

那麼聽政為何還要“垂簾”呢?直接撤掉簾子不行嗎?

“垂簾”是由於當時男女有別、內外有別的生活習慣決定的。皇後、妃、嬪等,都是不能隨便麵見外人的。即使宮內舉行朝賀典禮,甚至皇後生日,朝臣們進表稱賀,都見不到本人。但在臨朝聽政時肯定要與群臣見麵的,而又要遵守內外有別的原則,所以就隻能“垂簾”遮蔽了。當然這隻是封建社會的禮節束縛,也說明“垂簾”的形式是當時社會男女有別的時尚。

誰曾在養心殿頒發了清帝退位詔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都聞風響應,紛紛鬧獨立。清政府在麵對這個局麵時,在列強及朝中親袁勢力的內外壓力下,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做內閣總理,並授予軍政大權,以求苟延殘喘。其實袁世凱早就有取清室而自代之的野心了,於是更趁此時機,一麵利用清政府為工具壓迫革命黨,一麵又借助革命力量威逼清政府交出權力。

袁世凱密令北洋軍攻下漢口、漢陽之後,立即停戰議和。以讚成共和為誘餌,對革命黨人軟硬兼施,騙取革命黨人推舉他為臨時總統。然後又采取賄賂、收買等手段,籠絡內閣大臣,威逼隆裕皇太後接受共和製。此時,朝廷內還有一批王公親貴反對共和,力主君主立憲。對此隆裕太後竟沒了主張,不得不召開禦前會議商討此事。在開始的幾次禦前會議上,共和派與立憲派舌劍唇槍,各不相讓,但最終也沒有得出結果。後來袁世凱施展手段,暗示手下人以結社、發表宣言及兵諫等方式,攻擊威脅君主立憲派,迫使清室退位。就在這時又發生了頑固堅持立憲反對共和的原禁衛軍協統、軍谘使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的事件。一時之間,立憲派銳氣大減,很多成員都紛紛逃離北京。即使留在朝中的人,也個個都膽顫心驚,不敢再談立憲之事。隆裕太後見大勢已去,隻能授袁世凱以全權,與南京方麵商酌退位條件。經雙方最後商定的《關於清帝遜位優待之條件》,規定了清帝退位後仍可居在紫禁城並保持其尊號,民國保護皇家私有財產及每年撥給皇室所需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