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有哪些特色
清代的皇帝,從雍正開始就將寢宮從乾清宮搬到了養心殿。實際上,清朝的皇帝中也隻有康熙帝長住乾清宮,順治帝時也經常在養心殿居住,而且最後死於養心殿。
養心殿是一個平麵呈“工”字形的建築,前朝後寢,中間以穿廊相連,以便皇帝往來。前殿的格局很別致,麵闊三大間,每間又用方柱分成三間,所以外觀很像九間。殿前在明間和西間接建抱廈,東間窗外則是敞開的。明間天花中央是蟠龍藻井,以示它是皇帝理政的大殿。藻井下設有禦案、禦座。東間南窗原有“明窗”之稱,皇帝每年正月初一子時(子夜12點)會在此舉行開筆儀式,故也稱“明窗開筆”。西次間掛著雍正帝禦筆的“勤政親賢”匾,是皇帝召見軍機大臣的地方。為了保密,還特意在窗外的抱廈下設立了木板圍牆。西梢間即著名的“三希堂”。
養心殿的後殿就是皇帝的五間寢宮。正間的正麵是坐炕,東次間設有寶座、紫檀長條案,西次間設有紫檀大龍櫃、坐炕,東西兩梢間靠北牆設有炕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龍床”。
養心殿後殿的陳設豪華而文雅。據史料記載,同治時期殿內各種陳設共有724件。除了一些必要的家具外,其餘的都是奇珍異寶及藝術品,即使門洞裏的貼落畫(裝裱後貼在牆上的書畫),也是著名畫家郎世寧的手筆。
在兩間臥室中,東邊的更為精致,據說那是皇帝和皇後同居時用的。臥床通體鑲嵌著玻璃水銀鏡子,床上鋪著大紅氈、明黃毯,這些都是隻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特殊製品。褥子、床單、幔帳、繡花被,都是由江寧(南京)、蘇州、杭州“江南三織造”特供的絲織品。床帳上掛有精美的香囊、荷包,內裝香草、香料,使整個寢宮如芝蘭之室。臥床的兩頭各有一個隔扇門,門內空間很小。其中東頭為皇帝更衣、沐浴所用;西頭為化妝、解手處,當時宮中稱為“淨房”。西梢間的臥室比東梢間略簡樸,臥床前為碧紗隔窗,床帳上也設有香囊等物。據說這裏是皇帝與妃子同居時用的。
養心殿後殿還有東、西耳房和東、西兩廂圍房。東耳房現在有匾稱“體順堂”,西耳房為“燕禧堂”。體順堂是皇後來養心殿陪皇帝住時臨時居住的,燕禧堂則是妃子來養心殿陪宿時臨時住的。東西圍房陳設簡單,是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到養心殿侍寢前臨時居住的,裏麵曾掛有“祥衍宜男”、“定生貴子”等匾額。
養心殿在紫禁城中的特殊地位
養心殿在紫禁城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為清代曾有八位皇帝在此居住和處理朝政,它與發生在清朝的許多重大事件都有關係。不僅如此,就連神話般的“垂簾聽政”也是發生在養心殿的。不過,養心殿能夠得到如此殊遇,卻實屬偶然。
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都住在乾清宮。康熙帝死後,雍正帝即位。雍正不願立即住入他父親住了60多年的乾清宮去,便暫住在養心殿為父親守孝。可守孝期滿後,雍正也沒有搬到乾清宮。從此以後,養心殿就成了雍正及以後各代皇帝的寢宮。
雍正帝之所以守孝完畢後沒有搬回乾清宮,主要與養心殿的地理位置有關係。養心殿位於西一長街南端,北部與西六宮緊密連接,南部為禦膳房,東麵隔街就是乾清宮西廡間的月華門,向南出內右門就是橫貫東西的乾清門外橫街。可以說是各路相通,來去方便。而且雍正年間,西北邊境戰事頻繁,軍事情報經常會從前線傳來;而掌管樞密要政的軍機處就在內右門外,幾乎近在咫尺,便於君臣商討軍國大事。這也是雍正選擇養心殿為寢宮的主要因素之一。
養心殿因為皇帝的居住,頓時身價倍增。經過雍正年間的重修,養心殿更加玲瓏剔透,布局合理,使用便捷,前殿辦事,後殿就寢。養心殿的正中央設有寶座,上有藻井,與乾清宮的一樣,是召見大臣、引見官員的地方。軍機大臣經常在養心殿被召見,麵授機宜。
由此可見,養心殿雖小,可使用功能卻非常齊全,而且又占據了比較理想的地理位置,這可能是雍正以後的曆代皇帝選用養心殿的原因所在。所以養心殿無論在清朝曆史上,還是在建築風格上,都在紫禁城內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乾隆帝傳位不離位
乾隆在早年曾談到他建儲和歸政的問題,稱祖父康熙在位61年,他無論如何也不能超過康熙的在位時間,表示做滿60年皇帝後,“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乾隆還因此特意為自己退位建造了寧壽宮,準備退位後在此頤養天年。
但是,乾隆帝履行自己的諾言了嗎?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終於履行了他的諾言。在禦門理事時,他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將其38年所密封嗣位皇子的名字公之於眾,宣布立第十五子嘉親王頤琰為皇太子,於是第二年正月初一在太和殿舉行了授受大典,讓頤琰做皇帝,也就是嘉慶帝,乾隆皇帝弘曆退居為太上皇,而且乾隆還親自將皇帝之寶授給他的兒子頤琰。大典是非常隆重的,但是,事情並未因此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