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北京故宮(4)(1 / 3)

中和殿的主要用途是封建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做稍事準備的場所,也就是暫時休息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會先在此稍做停留,他也在這裏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的行禮參拜,然後再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如每年冬至這天的祭天活動,就是一次大型的郊祭慶典(封建王朝在國門之外建壇致祭稱為郊祭)。在祭天時,自命為上天之子的皇帝要向天彙報,並祝來年國泰民安。而在皇帝告天神之前,就要事先在中和殿審閱寫著祭文的“祝版”,以表示自己的誠意。而在每年的祭祀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皇帝也要在中和殿閱看祭文和親耕時使用的農具,查驗種子。

另外,皇太後上徽號,皇帝也要在此閱視奏書。清代規定每十年需要纂修一次皇帝的宗譜,這種行為稱為玉牒。而宗譜纂修好以後,進呈皇帝以及審閱儀式,也在中和殿舉行,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保和殿與其他兩大殿有哪些不同

保和殿為三大殿的末殿,位於中和殿後,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談保和殿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故宮裏關於陰陽的格局。故宮建築的空間配置上,隱含著許多中國傳統的哲理,其中的陰陽學說就表現在北內廷和南外朝的布置上:故宮以秀麗的北內廷為陰(北方背日為陰),以雄偉的南外朝為陽(南方向日為陽)。而在三大殿中,太和殿為“陽中之陽”,充分體現出了陽剛之氣;保和殿則為“陽中之陰”,帶些內廷的性質;中和殿則設置在兩殿間,起著陰陽調和的功能。

保和殿所謂的“陽中之陰”,就表現在它的建築特色上。它有著類似於太和殿的雄偉,但為表示對太和殿的謙讓,它在高度、麵積甚至屋簷的形式上都顯得較為低俯。相比於太和殿懾人的氣勢,保和殿應該算是較“秀麗”的。

保和殿建築麵積為1240平方米,高29.50米,台基長49.68米,寬24.97米,麵闊九間,深五間。

保和殿的平麵布置靈活,毫無八股氣氛。如果按照清代的縱橫成行的規整方法,其柱子應為東西十行,南北六列。但是明代的建築沿襲了宋元的“減柱造”的法式,將前麵的內金柱減去六根,從而使空間更為寬敞。

保和殿結構巧妙,用材靈活,其後簷采用單、雙步梁插金的做法,九架梁也插入童柱之內;前簷童柱外移一步,架頂著九架梁,隻用單步(桃尖)梁而無雙步梁。在架梁上,前後也不對稱,童柱不等高,結構不相同,但是屋頂前後兩坡分毫不差,其技術的高超程度可想而知。

該殿為重簷歇山造,上下簷均為重昂鬥拱結構,大木多用楠木,在童柱上有“建極殿左一縫桐柱”和“建極殿右二縫桐柱”等墨跡。內外簷均雕有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麵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飾和陳設協調搭配,使整個大殿顯得富麗堂皇。

保和殿內也是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有雕鏤金漆的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有板門兩扇,上麵加有木質浮雕。

與眾不同的是,保和殿的後階陛中間設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禦路石,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約250噸。原為明代雕刻,清代乾隆時期又重新雕刻。圖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雲之中,有九條口戲寶珠的遊龍,形象動態十足,生機盎然。

保和殿後大石雕的位置變換緣由

上麵我們提到的保和殿後階陛中的雲龍石雕,與三大殿同時建於明代,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又鑿去原刻,雕刻成現在的流雲立龍圖案。圖案上是九條口戲龍珠的遊龍飛舞在山崖、海水和流雲之中,動態自如,讓人留連忘返。

那麼為什麼這塊雕琢精美而巨大莊嚴的禦石不用在莊重肅穆的太和殿前,而用在保和殿後呢?

雲龍石雕的石材產自於京西房山的大石窩。據有關專家推算,這種巨石雕琢前的毛坯,至少也要重300噸。傳說當時拖運這種石雕時,要選在冬季路麵潑水成冰後,利用旱船拖運。為此,事先在運輸途中沿路每隔一裏就要打一口井,用來打水潑冰和供民夫飲水。民夫萬人用了一個多月才將這個龐然大物運至紫禁城。然而到底是何年何月運來的,現在已無案可查了。但我們可以推測,如此巨大的一塊石料,必定是要在紫禁城建成之前運到現場的,否則這個龐然大物就無法通過紫禁城的重重宮門。至於這塊大石雕沒有用在太和殿的正前麵,恐怕當年的建築師們也不會沒有考慮到這個設想。所以可能石料在三大殿建成之前就已運到保和殿的位置,在這個位置製成石雕。而石雕製成之後,便更難運輸了,因此也隻能就近安裝在保和殿後邊的禦路上了。並且由此可以推斷,這塊大石雕應該是紫禁城最初建築時的產物,至今已有570餘年的曆史了。

保和殿具備哪些功用

保和殿的作用與中和殿類似。明朝時期,每逢冊立皇後、皇太子、大臣上表稱賀等大典前,皇帝要先在保和殿內穿戴禮服,以示隆重,然後再到太和殿接受禮拜。也就是說,保和殿是皇帝穿戴袞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