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象也稱太平有象,是由銅胎琺琅嵌料石所製成,象背馱有一個寶瓶。由於象高大威嚴,體軀粗壯,性情溫柔,四腿粗大,穩如泰山,所以象征著社會的安定和政權的穩固,取意“太平有象”。象上的寶瓶中盛著五穀或吉祥之物,表示五穀豐登,吉慶有餘。象馱著寶瓶而來,則寓意給皇帝帶來了豐收和吉祥。所以,寶象也是曆代皇帝常用於寶座旁的陳設品。
角端是傳說中的神獸,據說它能通曉四方語言,日行一萬八千裏,將廣博知識帶來,並捧書護衛在皇帝之側,象征著皇帝的聖明公正,廣知天下大事。太和殿的寶座兩側陳設的就是做工精美的銅胎琺琅角端。
仙鶴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有起死回生、青春長壽之功,設於寶座兩側,寓意永保皇帝龍體康健,萬壽無疆;帝王的江山社稷能流傳萬代,永世長存。
中和殿裏陳設的香爐是清乾隆年間仿古代禮器鼎製作的掐絲琺琅香爐。它通身勾蓮花紋,三象首為足,樣子古樸,顏色鮮豔。香爐作為宮廷室內的陳設品,已經有很長的曆史了,它是祈天求禱的器具,也是吉祥之物。
香筒也是香爐的一種,是清代皇宮內固定的陳設之一。因頂部是亭子式,所以也叫香亭。銅胎掐絲琺琅香筒,做工精湛,式樣美觀,筒身上有五爪龍裝飾,內可燃放檀香,青煙從鏤空筒身飄出,雲煙繚繞。香筒寓有太平、安定、大治之意。
金鑾寶座為何會偏北兩米
我們都知道,帝都北京的中心在紫禁城,而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皇帝的蟠龍寶座之下。可是如果我們從地圖上看,北京似乎的確是在從中軸線的中心,也就是紫禁城的中心發散開來的。如果按照這個推理,那麼金鑾寶殿的寶座位置,也應該在北京正中心。但現在的太和殿寶座位置卻不是北京城的中心,而是偏北了兩米,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一切還要從袁世凱說起。1915年,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準備複辟帝製,打算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不過袁世凱希望自己的“洪憲王朝”有除舊布新的氣象,不想完全承襲已經覆滅的清王朝的一切舊製,所以他在對太和殿裏裏外外進行一番大肆整修後,對象征帝王集權的寶座也打算更換掉。
而就在袁世凱準備登基的前期,他看到了寶座上方的軒轅鏡。據說,這個龍嘴下麵叼著的晶亮圓球可以分辨出真假天子。袁世凱因為心虛害怕,擔心軒轅鏡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就下令將龍椅向後移了兩米。後來雖然袁世凱更換了寶座,換成了他為自己專門製作的寶座,但位置卻並沒有挪回。因此,現在太和殿裏軒轅鏡的垂直下方是平台的台階前沿,而不是寶座的位置。這也就是說,現在太和殿寶座的位置應該是北京城正中心向北兩米才對。
皇帝在太和殿舉行的大典儀式
太和殿是皇帝權力的象征,所以每逢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後,或每年的重大節日,如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等,都要在太和殿內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皇帝登基大典,屆時,皇帝要在太和殿接受群臣和外國使臣的朝賀。
以登基大典為例,典禮儀式首先要由欽天監選定吉日,通知有關機構做好準備,並派官員提前一天祭告天地、太廟、社稷。
大典的當天清晨,鑾儀衛會將法駕鹵簿陳列在太和殿前,法駕鹵簿由500件金銀器,木製的斧、鉞、瓜、戟等武器及傘、蓋、旗、纛等組成。在太和門外,還陳設有黃龍華蓋。在太和殿的東西簷下設有編鍾、編磬、琴、瑟、簫、笙等樂器組成中和韶樂。午門外還要陳設金、玉、象、木、革五輅和馱寶瓶的馴象。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這天都要身著朝服,頂戴花翎,胸掛朝珠。屆時,午門捶一鼓,文武百官都要在午門外排隊等候。捶二鼓,由禮部導引,分別從左右掖門進入午門,過太和門,在太和殿院內按品級分東西排列。此時,午門鍾鼓齊鳴,皇帝禦龍袍坐轎出宮,先到中和殿暫坐,接受侍班、執事等官的行禮祝賀,同時也是為等待太和殿儀式準備停當,然後步入太和殿,在中和韶樂聲中升座。此時,台階下鳴鞭三響,文武百官按品級分十八班站好,宣表官宣讀賀表,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山呼萬歲。禮畢,皇帝在樂聲中降座,退朝,典禮才算完畢。然後大學士捧詔書,詔書上用“皇帝之寶”印璽,然後由禮部官員將詔書放在雲盤上,捧至午門外,再由鑾儀衛、校尉從午門送至天安門上宣詔,再將詔書用彩繩係於金鳳口中,由天安門上正中垛口係下,再由禮部官奉詔送至禮部,頒發於天下。這個過程,也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金鳳銜詔”。
有時在典禮結束後,太和殿內外還會大擺筵席,稱為賜宴。但對文武百官來說,這賜宴並非什麼享受。因為許多年逾花甲的官員,天未明就在午門外等候,還要在太和殿下長久侍立,強打精神三跪九叩,又唯恐失儀違規,受到罰俸等處分。所以就算賜的是美味佳肴,也恐怕是食之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