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北京故宮(3)(1 / 3)

盡管如此,袁世凱還是隻當了83天皇帝,就在人民的唾罵聲中倒台了。然而被他修改過的匾額卻保存了下來,成了他竊國的曆史罪證。

太和殿的十一個開間是否違背了“九五之尊”的寓意

帝王權威向來都被稱為“九五之尊”,所以象征皇帝最高地位的太和殿原本是寬九間、縱深五間的,周圍還有挑簷外廊,這寓意“九五之尊”。然而現在的太和殿卻是采用十一開間這種獨一無二的建築形式,這是不是就違背了“九五之尊”的寓意呢?

並非如此,體現皇帝至高無上尊貴地位的依然是“九五之尊”。太和殿原來也是九間,而今天的十一開間建築,是因康熙年間在太和殿失火重修時不得已而為之。

太和殿是故宮內最大的宮殿,全部采用木質結構,共用木材470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使用木材2立方米。建築宏偉壯觀,但是也有缺點,那就是防火性能不好,曆史上曾5次被毀於大火之中。最後一次大火是發生在清朝康熙十八年臘月初三(公元1680年1月4日)。對於這次火災的原因和經過,《康熙起居注中》也有記載:“醜時,火自西禦膳房起,延燒後右門、中右門、西斜廊,寅時至正殿,複及東斜廊、中左門,至巳時火熄。”這次火災的原因,是禦膳房6名燒火太監用火不慎所致,對此刑部也將情況上奏,康熙閱後批道:“此等人在禁地不小心謹慎,致此火變,雖已遇赦(指當年京東大地震後,大赦天下不殺),不容寬免,仍依議治罪。”於是將6名太監處以絞刑。

與此同時,康熙帝還下旨對皇宮的建築進行防火改造。太和殿原本是寬九間、縱深五間的,寓意自然是“九五之尊”。但康熙為了防火,除了將太和殿的牆體增厚到防火牆外,還將左右挑簷下的廊子封閉起來,又加了一道防火牆,多出的兩間房就使太和殿成了十一間。這樣一來,太和殿的防火性能就大大增強了。

其實康熙的行為也實在是無奈之舉。因為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公元1679年9月2日),三河、平穀地區發生了強烈地震,史稱“京東大地震”。這給康熙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他立即大赦天下。然而天災之後剛過四個月,代表皇權統治最高權威的建築太和殿又失大火,可想而知對康熙的震撼有多大。在這種史無前例的天災人禍麵前,康熙的行為就不足為怪了,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康熙對太和殿的改建違背了“九五之尊”的寓意。

金鑾寶座是哪個皇帝的遺物

在莊嚴肅穆的太和殿中央,是高高在上的雕龍髹金寶座,它的造型、式樣、裝飾與巍峨的大殿相得益彰。這就是皇帝的禦座。在故宮的主要殿宇裏,都陳列有寶座,但這個寶座卻極不一般。它造型美觀,雕刻細膩,有個“圈椅式”的椅背。椅背兩柱上雕有蟠龍,蟠龍形象逼真。寬闊的靠背圈由三條蜿蜒擎空姿勢的蟠龍組成,正麵高,兩側扶手漸低;底座采用寬五尺、深兩尺的“須彌座”形式,讓整個座椅顯得堅實穩重。

整個寶座表麵貼金,座前有“須彌座”式腳墊,背後有雕龍髹金的大屏風。遠遠望去,整個寶座真是金光燦燦,龍形飛舞,盡現天子氣派。在兩側寶象、香筒、角端、仙鶴及香爐的烘托下,寶座更顯得威嚴崇高。

那麼這個寶座是哪個皇帝遺留下來的呢?是不是每個皇帝的寶座都是這一個呢?這還有一個曲折的故事。

1915年,袁世凱篡權稱帝,準備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典禮。為了與原來的皇帝區別身份,他將雕龍髹金寶座換成了一個特製的中西結合大椅。據說因袁世凱腿短,所以特製的椅麵很矮,但為表現帝王氣派,又采用西式高背樣式。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與雄偉古樸的大殿及陳設是極不協調的。

1947年,故宮博物院接收前古物陳列所後,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當年配套的龍椅寶座了。直到1959年,故宮博物院宮廷曆史專家朱家潘先生偶然發現了一張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舊照片,從照片中看到了太和殿內的原狀。根據這一資料,按圖索驥,終於在一處存放破舊家具的庫房中找到了這個殘破不堪的雕龍髹金寶座。從寶座的髹漆方法和雕龍造型等特征考證,寶座應該為明朝所製。到清康熙帝時。盡管重修過太和殿,但這個寶座卻沒有被遺棄,繼續被清朝使用。在後來發現的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中,康熙所坐的也是太和殿上的這個龍椅。看來,這個被兩朝皇帝坐過的寶座,一直到袁世凱時才被遺棄,以致弄得破舊不堪。

1963年,故宮博物院根據有關資料,精選能工名手,用了整整一年時間,用各工種934個工日,於1964年9月將寶座修複完工。現在這個寶座放置在太和殿內,與後邊的雕龍髹金屏風渾然一體,美觀協調,恢複了金鑾寶殿的昔日風貌。

金鑾寶座前的陳設與寓意

在金碧輝煌的中和殿內,雕龍髹漆的皇帝寶座前陳設著成雙成對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和四個香爐。每當皇帝升殿時,這些陳設都要燃點檀香,讓香煙縷縷繚繞在宮殿內外,似雲似霧,神秘莊重。這些陳設的形象,全是想象或傳說中的神鳥異獸,或是仿古彝器,都寓有吉祥、長壽、鎮邪、安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