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殿匾額上為何都有“和”字
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這三大殿的名稱,在明朝與清朝是不同的。在明朝,太和殿被稱為奉天殿,後來又改為皇極殿;中和殿名叫華蓋殿,後來又改為中極殿;而保和殿開始名為謹身殿,後來又改為建極殿。到了清朝順治二年,重建三大殿,才改為現在的名稱。
清朝改後的三大殿名稱主要都突出一個“和”字,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這個“和”字是有深刻含義的。儒家學說認為,“和”是指萬事萬物的諧和。皇帝與百姓,雖然是九五之尊與草民之賤,但都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間,所以總要有個支點來讓兩者達到平衡。這個支點就是“和”。帝王淩駕於萬物之上,百姓要甘居尊下,都不要受感情支配,要不偏不倚,不過不及,讓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諧和一致。要達到君臣、父子“和”,兄弟、夫妻“和”;春夏秋冬、宇宙天地、鳥獸魚蟲都要“和”。總之,天地萬物都要以“和”為貴。否則就可能出現紊亂、傾覆,自然和社會萬物就難以按照本來的形態和秩序發展。
除了儒家以外,中國古代的其他學派也很重視“和”的觀念,如“陰陽不及和”、“天地之間莫大於和”等。由此可見,古代都將“和”看作是一種最理想的境界。
三大殿作為皇朝神聖的象征,當然是希望以“和”為準則、從而達到最理想的統治境界。然而,在清朝來說,這個“和”字恐怕最多的是體現清朝統治者惴惴不安的心境。因為他們從關外一隅入主中原,是否能長治久安,永坐江山,這是埋藏在他們心底的一個大大的問號。所以他們更希望能“和”,希望在“和”的思想指導下達到統一,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種思想在清朝的統治政策中也有很多體現。清朝第一個皇帝“順治”的年號,就體現了這種含義。由此,在紫禁城內各殿宇門額,都以滿、漢文合璧書寫也就可以理解了。
“金鑾寶殿”太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由南向北位於故宮的中軸線上,同建於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莊嚴、壯麗、雄偉,遠眺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太和殿是故宮建築群中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皇帝登基、萬壽、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儀式。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簷下施以密集的鬥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嵌有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墁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米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均采用深淺兩種色彩,使整個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寶象、仙鶴和香亭等。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有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個,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殿下是高8.13米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中和殿都會呈現出千龍吐水的奇觀。
明清兩朝的24位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過盛大典禮,皇帝在此要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後,就改在保和殿舉行了,不過“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製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稱是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太和殿正脊上的大吻
進入故宮就會發現,所有建築的正脊兩端、垂脊、岔脊、戧脊上,都裝綴著一些琉璃的動物形象,而正脊兩端的琉璃動物稱為“吻”,俗稱大吻,它是最引人注目。據說,大吻是一種傳說中的動物形象,它能激浪降雨,鎮住火災。這種吻獸放置在正脊上,不僅是一種裝飾,能為古建築平添無限光彩,而且還是古建築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太和殿的正脊兩端,就分別屹立著一個琉璃大吻。大吻是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也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大的一對大吻。每隻大吻高340厘米,寬268厘米,厚32厘米,重約4.3噸。
大吻的表麵裝飾有清晰的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吻背插著一把寶劍,據說這隻吻負罪在身,讓它在這裏扛梁抵罪,並在其背部插上一把寶劍,以示其永遠不得脫身。
其實大吻被安置在屋頂的正脊兩端,也有其重要的建築作用。因為這個部位容易漏雨,大吻安置在這裏,正好能嚴密地封固了前後坡和前後三坡瓦隴的接口處。防止雨水滲入。另外,明清兩代,人們還將大吻視為鎮火的神物,寓意在此處安置大吻可以防火。
“金鑾殿”上的小獸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會裝飾一些小獸。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都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上的不同。而小獸數量最多的,就是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小獸。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也顯示了“金鑾殿”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