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粉貼金的方法其實很複雜,先要用石粉加水膠,調成一種膏狀材料。然後將這種膏狀材料灌在一個特製的皮囊裏,皮囊的一端安一個金屬導管,然後用手擠壓皮囊,使囊中的膏質從導管的小孔中擠出,工藝師們再根據事先打好的稿子,將膏質粘駙在地杖上,從而塑造出流暢的線條和精美的圖案。瀝粉晾幹後,還要修整加工才能貼金。在貼金前,要先將黃金加工成金箔,金箔越薄越好,據說一兩(16兩1斤製)黃金要打成1.3畝(約866平方米)的金箔才合適,可見其困難程度。然後再在瀝粉表麵塗上一層桐油,將金箔一張一張地排貼上去。這就算完成了瀝粉貼金的基本工藝,一條條栩栩如生的巨龍便活龍活現地製成了。
藻井有什麼意義
所謂藻井,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室內天花板上凹進去的一部分,有方形、六角形、圓形等幾種,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上麵一般都有雕刻或彩繪。
藻井位於天花板的中心部分,是天花板上的重點裝飾。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建於984年,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鬥八(八根角梁組成的八棱錐頂)。故宮太和殿上的蟠龍藻井,是在八角井上又設了一個圓井,中間是一條垂首銜珠的蟠龍,稱為龍井。它是清代建築中最華貴的藻井。“藻”,即水藻等水中植物,代表水;“井”,即天文上所稱的“東井”,為貯水之所。藻井的最初有“克火”的含義,就像殿脊上的大吻一樣。太和殿室內的藻井位於皇帝寶座的頂部,結構複雜而華美,井上圓下方,是典型的宮殿藻井。全井分上、中、下三層,以鬥拱承托,層層遞收。最下層稱“方井”,井口直徑約6米;中層為八角井,滿布雲龍雕飾;上層為圓井,中央頂部為圓形蓋板。三層通高1.8米。穹隆圓頂內,蟠臥著巨龍,俯首下視,口銜寶珠,莊嚴生動。龍口所銜寶珠稱為“軒轅鏡”。它是一種用玻璃製成的圓球,內部塗有水銀,其原理與今天的鏡子差不多。
“軒轅鏡”一名,取自“軒轅星”。《晉書拱天文誌》中記載:軒轅十七星,在北鬥七星之北,為軒轅黃帝之神,係黃龍之體。《春秋合誠圖》中也曾記載:軒轅星是主雷雨之神。由上麵的記載可以看出,軒轅鏡高懸在皇帝寶座的上方,一方麵是皇帝標榜自己繼承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以來的法統的標誌;另一方麵也表示雷雨之神坐鎮於此,保證大殿的安全。可以說,“軒轅鏡”是理念與實用的完美結合。
太和殿上的鎮殿之寶是什麼
中國古代皇家拿什麼鎮殿?太和殿上有沒有鎮殿之寶呢?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在太和殿中隱藏著五座神秘的符牌,這就是太和殿的鎮殿之寶。
這五座符牌的供奉極有規律,以太和殿正中懸掛的軒轅鏡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的符牌為中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朝向正中分別供奉一座符牌。符牌由於雕刻著鎮殿的神符,所以又被稱為“符板”。正中央的一塊符牌高約37.5厘米,寬23厘米,以產於東北的高麗木所製,前麵放有香爐、蠟台、靈芝等。符牌的正麵由上而下共分為四層,由佛教護持真言、神明和北鬥七星圖組成,背麵由鎮殿七十二符組成,可以說是一道鎮殿靈符。
那麼這些符牌是何時放置的呢?在清官《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有記載稱: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帝降旨在養心殿安放黃銅符板一塊,太和殿和乾清宮分別安放木符板各一塊。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此處的符牌至少有一塊應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對此故宮中的有關專家介紹說,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纏身、讓道士為其治病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安放符牌,顯然是希望能祛除纏身的病魔。
在符牌上的佛教經咒中,既有漢傳佛教經典的經咒,又有藏傳佛教的心咒和咒牌,可見這也是漢藏合一的形式。
外朝宮殿匾額上為何沒有滿文
故宮內的殿宇門額都以滿、漢兩種文字合璧書寫,但在太和殿等外朝宮殿的匾額上,卻隻能看到漢文,而沒有滿文。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出在竊國大盜袁世凱身上。1912年,宣統皇帝溥儀退位,商定以皇室優待條件暫居內廷,外朝歸國民政府管轄。然而當時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但是,袁世凱卻不因為做了大總統而滿足,還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
1915年,袁世凱篡權稱帝,準備在太和殿上舉行登極大典,將國民政府變成他的袁氏王朝。就在做登基的準備活動中,去掉了外朝宮殿匾額上的滿文,以此表示清王朝統治的結束,袁氏王朝的開始。不僅如此,三大殿的油飾、陳設等,也被袁世凱弄得麵目全非。殿內原有的乾隆皇帝所題的匾額“建極綏猷”,以及左右聯“帝命式於九圍,茲維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於時保之,通求厥寧”也全部被拆掉。就連太和殿內明朝遺留下來的雕龍髹金寶座也被撤換掉了,不知去向。後來費了很大的周折才被找回來,經過修複後才複原。但是,被拆除的匾額和其他一些物件的原狀都難以很好地進行複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