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其他建築中,一般最多會使用九個走獸。這是有等級差別的。皇帝在古代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也隻有皇帝的“金鑾寶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他殿上的小獸都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金鑾殿”重脊的頂端為仙人騎鳳,後麵依次排列鴟吻(音“吃吻”,龍九子之一)、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可能您要問了,重脊前為何要用仙人騎鳳呢?這裏還有一個傳說呢!傳說齊國國君齊泯王在一次作戰中失敗,逃到一條大河岸邊,走投無路,後邊的追兵也馬上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隻大鳥飛到齊泯王麵前,齊泯王急忙騎上大鳥,渡過大河,逢凶化吉。從此以後。古人把這隻大鳥放在建築脊端,表示騎鳳飛行,逢凶化吉。
其他一些小獸又有什麼寓意呢?它們的排列順序又是怎樣安排的呢?
鴟吻:這是一種最喜歡四處眺望的動物,所以常飾在屋簷上,表示遠眺之意。
鳳:比喻有聖德的人,《史記·日者列傳》中記載:“鳳凰不與燕雀為群。”放在屋簷上,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
獅子:代表勇猛、威嚴,《傳燈錄》中記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放在這裏也體現了君王尊貴的地位。
天馬、海馬:這兩種動物是我國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
狻猊:古書記載它們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
狎魚:是海中的異獸,傳說和狻猊都能興雲作雨,滅火防災。
獬豸: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異物誌》中稱“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鬥牛:在我國的傳說中是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鼇玉棟坊之上。”因此認為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物。
行什:行什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
古人把皇帝的建築物裝飾上這些走獸,不僅體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還使這些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太和殿的金磚墁地
自古人們在傳說中就認為,皇帝住的宮殿,連地都是用金磚墁的。這話還真不隻是傳說,在故宮的金鑾殿,地麵簡直就是油潤如玉,光亮如鏡,細膩如金,不澀不滑,還真像用金磚鋪設的。
當然,這所謂的金磚墁地,並非真正用黃金製成的磚。這種“金磚”是專為皇宮燒製的。明清時期,金磚的出產地主要是蘇州。因為蘇州位於大運河旁,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厚,可塑性強,也容易澄漿,所以製成的金磚自然堅硬密實,而且蘇州靠近大運河邊,運輸方便,製成的金磚能很快通過水運直達北京通州。
金磚的製作方法獨特,工藝複雜,其製作過程首先是選好土。《天工開物》中記載:選土的要求是“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然後將選好的細土用水浸透,用腳踏成稠泥,再經反複摔打,使之結實。這叫作“練泥”。泥練好後,再裝入模具,用平板蓋麵,兩個人在蓋板上踩,直到踩實為止。最後再將磚坯陰幹,人窯燒製。《造磚圖書》中有記載說:“入窯後,要以糠草燒一月,片柴燒一月,棵柴燒一月,鬆枝柴燒四十天,凡百三十天而窨水出窯。”這就是燒製金磚的整個過程。當然,燒成之後還要經過嚴格的檢查,不能隨便就運往京城,金磚要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方可使用。
在用金磚墁地的工藝上更為講究,首先要磨磚加工,使磚與磚的接觸麵嚴絲合縫,這叫“磨磚對縫”。根據《工程做法》的規定:砍磨二尺金磚,每一工隻能砍三塊。墁地時,每個瓦工加二名壯工每天隻能墁五塊。最後在墁好的金磚地麵上再澆灌上生桐油,才算完工。
故宮金鑾殿的地麵共鋪有金磚4718塊。雖然這些金磚並非真正的黃金所製,但它們卻不比黃金遜色。人們冠以“金磚”墁地的美稱,還是名符其實的。
太和殿內金柱的特色
太和殿殿內空間開闊敞亮,共有72根巨大的楹柱支撐著沉重的屋頂。大殿內外的裝修和油飾都是以朱紅、藍綠為基調的,而且古代的工匠們根據這座大殿的特殊用途,還將殿中央寶座周圍的6根大柱做成蟠龍金柱。在66根紅柱中間,這6根蟠龍金柱光彩奪目,格外突出,從而將金殿的重心集中到這裏。
這6根金柱每根高10米多,周長3米多。每根柱上都繪有一條巨龍,龍身纏繞金柱,龍首東西相向,神采飛揚,騰雲駕霧。在龍柱的基部,還繪有海水江崖圖案,洶湧的海浪拍打著礁崖,激起千層浪花,烘托出了巨龍扶搖直上的恢宏氣勢。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金柱並非用黃金鑄成的,而是和那66根紅柱一樣,都是以木材為核心製作的。不同的是,紅柱是在木柱施“地杖”(保護層)後,直接用紅漆油飾;而金柱在地杖之上,又經過了一道更為複雜的“瀝粉貼金”工藝,才形成與眾不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