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當機立斷,急流勇退,回到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亞,去開創葡萄酒釀造業。他先把離悉尼隻有l0公裏遠的一家葡萄園買下,接著又動用上千萬港元,買下了當地一家釀酒廠。
70年代後期,美國的假發業如潮水般消退,香港的假發製造廠商紛紛關門倒閉。號稱"假發之父"的劉文漢卻在海外安然無恙,而且還擁有一家位列全澳前10名的大釀酒廠。
退是一種戰略,需要智慧。人的一生有進也有退,該進則進,該退則退,隻要是符合各自的生存狀態,隻要是符合各自的理想追求,便能締造出絢麗多彩的人生。
懂得順勢而為的人,在進與退的人生旅途中顯現出超凡的智慧。隻要我們駕馭了進與退的智慧,便能夠進退自如,人生便充實而不虛華,精彩而不單調乏味。
釋懷是一種明智之舉
懂得釋懷,學會寬容大度,不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
爭吵不休。因為那樣既傷害了感情,也無益於成就大事。
《菜根譚》中講:"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為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則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此言說出了處世的奧妙。
有人存在的地方就存在利益的衝突,就存在矛盾。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麵對衝突,我們要用寬容的心去化解。當你受到無辜傷害或被人欺負時,你是以牙還牙,還是寬恕他人?寬容大度是一種胸懷,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爭吵不休,既傷害了感情,也無益於成就大事,甚至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寬容忍讓的心態,那麼這個社會肯定會變得更加美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將變得更加和諧。
宋朝尚書楊玢年紀大了便退休居家,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戶旺。
有一天,他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饒他!"
楊玢聽後問:"不要急,慢慢說。他們家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
"是的。"侄子們回答。
楊玢又問:"他們家的宅子大?還是我們家的宅子大?"
侄子們不知其意,說:"當然是我們家宅子大。"
楊玢又問:"他們占些舊宅地,於我們有何影響?"
侄子們說:"沒有什麼大影響,雖無影響,但他們不講理,就不應該放過他們!"
楊玢笑了,過了一會,他指著窗外落葉,問他們:"那樹葉長在樹上時,那枝條是屬於它的,秋天樹葉枯黃了落在地上,這時樹葉怎麼想?"侄子們不明白其中含義。
楊玢直接說:"我這麼大歲數,總有一天要死的,你們也有要死的一天。爭那一點點宅地對你有什麼用?"侄子們明白了楊玢講的道理,說:"我們原本要告他們,狀子都寫好了。"
侄子呈上狀子,楊玢看後,拿起筆在狀子上寫了四句話:"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光殿基望,秋風衰草正離離。"寫罷,他再次對侄子們說:"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必斤斤計較。"
處理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做人也一樣,要講求給自己留有餘地。有時候也要"得饒人處且饒人",適當的擁抱一下你的對手,會給自己留下一條很好的後路的,以恬靜淡然的態度對待,可以化幹戈為玉帛。
康熙年間,有兩家鄰居因一道牆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要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於在京的大官的親屬張延玉幫忙。張延玉當時做到了禮部尚書的職位,算得上是位高權重,但他並沒有出麵幹預這件事,隻是給家人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
張延玉在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裏求書為道增,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他的話放棄爭執,鄰居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兩家終於握手言和,從你死我活的爭鬥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能;讓一讓,六尺巷。
古代開明之士尚能謙讓相處,今天人們之間處理小是小非更應該棋高一招。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誤傳導致輕信,流言製造是非……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很生氣,但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複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
謙和的人把利益得失看得很淡,更不消說一點小是小非的爭論,根本不值得稱雄了。越是有理越表現得謙下,往往越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生活中少了麵紅耳赤的爭論,隻會使人更加理性,更有愛心;隻會使人們互相尊重,友誼倍增;隻會有利於思想的交流,意見的溝通;隻會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隻會使人與人之間充滿溫馨與和諧。
把尊敬當做處世原則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