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修養性情:好品格贏得好人生(3)(2 / 3)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於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得"糊塗"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開悟了。他走回住處,眼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變。也許有人認為克製忍讓是卑怯懦弱的表現,其實,這正是把問題看反了。古人說得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才是真正的英雄。隻有頭腦簡單的無能之輩,才會為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而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才正是心胸豁達、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應具備的高貴個性。

掌握退讓的生存智慧

知退是一種成熟,一種眼光,一種睿智。

不願意適時退讓的人,可能會深陷危險之中。

人生是一個進與退的過程,一生中不可總是進,該退時則要退。人生的進與退,應該順從時勢與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知退是一種成熟,一種眼光,一種睿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善於準確地把握時機適時做到進退適當,該退的時候一定要退,這樣人生才不會荊棘叢生。客觀事實常常告訴人們,一廂情願是不行的,不要一味地追求進取,在有些情況下,退讓也許是安身立命的良策。無論是做官還是經商,適時退讓非常重要。

鬆下幸之助說過:"武功高強的人,往回抽槍的動作比出槍時還要快。與此同理,無論是搞經營,還是做其他事情,真正能做到不失時機地退卻者,才堪稱精於此道。"鬆下幸之助是一個懂得順其自然的人,所以才有鬆下公司的發展壯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鬆下公司接受委托經營一家瀕臨倒閉的縫紉機公司。起初,鬆下幸之助認為憑自己多年的經營實踐,使這家縫紉機公司起死回生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但是,由於對這方麵的業務比較生疏,而且當時經營縫紉機的公司眾多,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鬆下不得不尋求保身之策。鬆下意識到必須及時抽身,於是便立即退了出來。

鬆下後來很感慨地說,如果當時要是考慮花了不少投資,害怕退出會有損失而猶豫不決的話,反而損失會更大。所以要下定決心立即退出,不能拘泥於名位,不能講究麵子。

有一次,鬆下幸之助和美國著名的大通銀行副總裁會談,鬆下問他,日本已經有七家公司製造大型電腦,這樣下去不可能大家都生意興隆,並詢問他的看法。這位副總裁說:"姑且不論一般產業用或家用電腦,若是大型電腦,不久之後將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麵,你還是讓給別人吧。"

1964年,鬆下公司宣布從大型事務用電腦業撤出。在此之前,鬆下公司已對大型事務用電腦投注了十幾億日元的研究費,並且已經達到實用化的階級,但還是取消了這個項目。現在,家庭用電腦和個人用電腦不斷成長,隻有大型電腦沒什麼成長,因此,每逢看到各製造廠商正為惡性競爭而苦惱的時候,鬆下就慶幸自己的及早退出。

當敗勢顯現時,不要指望會出現什麼翻天覆地的奇跡,惟一的選擇就是在撤出,將損失減至最低限度。能在麵臨大敗之勢時減少損失,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戰勝了這場危機。

香港假發之父劉文漢,從20世紀60年代起經營假發製造業,到1970年假發銷售已達4億港元,產品仍然是供不應求。但劉文漢並沒有被一時的輝煌衝昏頭腦,他發觀假發製造業競爭者日益增多,繁榮的假發市場背後已經顯露出衰退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