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修養性情:好品格贏得好人生(3)(1 / 3)

《孫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以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認為國君不可以因一時的憤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因為一個人憤怒過後可以轉變為高興,怨憤過後可以轉變為喜悅,但國家滅亡了就再也難以恢複了,人死了就再也無法變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為轉移,合於利則動,不利則止,這才是理智的行為。

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擒殺。張飛聞訊,悲痛欲絕,嚴令三軍趕製孝衣,為關羽戴孝,逼得手下將官無奈,最後鋌而走險,將其刺殺。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舉兵伐吳。諸葛亮、趙雲等人苦苦相諫,都無濟於事。這時的劉備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結果被吳將陸遜一把火燒得潰不成軍,數萬軍士喪生,劉備本人帶著殘兵敗將退歸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嗚呼。蜀軍從此一蹶不振了。魏大臣司馬懿多謀善變,遇事極為冷靜,從不為自己的情緒左右。一次,諸葛亮出兵伐魏,進軍至五丈原。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築壘抵禦。當時,蜀國大軍出動,糧草有限,利在速戰,司馬懿則堅守不出,以待時機。為了激怒司馬懿出戰,諸葛亮心生一計,派人給他送去了婦女的服飾,以侮辱他。諷刺他膽小如女人。但他看到後隻是佯裝惱怒,卻始終按兵不動。諸葛亮也就沒有辦法了。最後,諸葛亮看同魏軍長期相持,難以取勝,心力交瘁,加之過度操勞,病死在了五丈原軍中,蜀軍隻好退走。

由此可見,是否理智地處理事情,有時就成為事情成敗的關鍵。大事是這樣,小事也是這樣。

春秋時期,鄭靈公在位期間,由公子宋和公子歸生輔政。有一天,有人從漢江帶回一個大黿,獻給靈公。靈公命屠夫燉肉湯招待朝中官員。這時,公子宋對靈公說:"我每次食指跳動,總要嚐到好吃東西。今天食指跳動了幾下,果然又有好東西品嚐了,你看靈驗不靈驗?"

靈公聽了,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的食指跳動靈驗不靈驗,這一次還得由我決定!"於是,他暗中吩咐屠夫,如此這般,屠夫心領神會,含笑而下。到了品嚐黿肉的時刻,鄭靈公命令諸臣按官職大小,依次坐定。公子宋位居第一,洋洋自得,等著品嚐。鄭靈公卻突然宣布,今天賞賜從最下席開始,公子宋變成了最後一個,他明知道這是靈公拿自己開心,又找不到反對的理由,隻好壓住火氣,耐心等待。大臣們一個個得到了賞賜的黿羹,紛紛稱讚,眼看隻剩下公子宋一人了,公子宋眼睜睜地等著屠夫呈上來黿羹。誰知,這時屠夫向鄭靈公報告說,黿羹沒有了。在眾臣麵前受到如此冷落和戲弄,公子宋真是怒火中燒。目睹公子宋的窘態,鄭靈公開心極了,哈哈大笑,指著他說:"我本來是命令遍賜君臣的,誰料想卻偏偏少了你一個人沒有。看來,這是命裏注定你不該吃黿肉啊。你看你的食指跳動要吃好東西的說法哪一點靈驗呢?"聽了此話,公子宋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都是靈公搗的鬼啊!為了挽回麵子,他這時已完全失去了理智,遂不顧君臣之禮,突然起身走到鄭靈公麵前,將手探入靈公麵前的鼎中,捏了一塊黿肉,放進口中,反唇相譏道:"我現在已經嚐到了黿肉,食指跳動哪一點又不靈驗呢?"說罷,不辭而別。公子宋的言行,深深激怒了鄭靈公,他當著眾臣的麵,憤憤地說:"宋也太無禮,他眼中還有我這個君主嗎?難道鄭國就沒有刀斧能砍掉他的腦袋不成?"眾臣嚇得紛紛跪倒在地,連連規勸,鄭靈公仍憤憤不已。

一場盛會就這樣不歡而散。從此,鄭靈公與公子宋結下了仇恨。公子宋因懼怕靈公找借口除掉自己,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先發製人,在這一年的秋天派人刺殺了鄭靈公。兩年之後,鄭靈公之弟追查公子宋指染君鼎之罪,將公子宋殺掉,暴屍於朝,盡誅其族。君臣二人因一件小事而反目成仇,最後雙方都死於非命,實在令人可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因一時的矛盾,頭腦發熱,失去理智,釀成慘禍的事實,卻屢見不鮮。總而言之,恰當的理智,適宜的克製,合適的行動,是做事時智慧的表現。

退讓一步天地寬

讓人為上,吃虧是福。所以曾國藩說:"敬以持躬,讓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視。讓,就什麼事都留有餘地,有功不獨居,有錯不推諉。念念不忘這兩句話,就能長期履行大任,福祿無量。

林則徐有一句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人相處,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屈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災禍。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上策。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對瓜事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表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