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四年秋,一場田賦案,掀起了燕國政壇風暴。
起因是今年風調雨順,但國庫的田賦收成竟然比去年還少了一成。
燕王大發雷霆,下令燕翎衛徹查。
涉案的燕國世勳五百六十七家,跪在王宮門口請求燕王高抬貴手。
燕王沉默了三日後,下旨從輕發落。
本以為燕王妥協了,但沒想到,十天後,燕王便找到借口,族滅了烏蘭哈達城主萬俟納達滿門。
襄都一片風聲鶴唳,燕國頂級權貴,人人自危。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周召開了禦前內閣擴大會議。
“陛下,燕王剛愎自用,革新操之過急,內部的不滿隨時都會爆發,隻要我們給他們點壓力,燕國這隻紙老虎,一戳就破。”
兵相薑久烈率先開口請戰。
右龍武衛大將軍陳之龍也不甘落後:“陛下,我軍炮營已經組建完成,野戰虎蹲炮、攻城重炮都有了長足進步,絕非從前那般容易炸膛開裂。
燕軍,可一戰而大破之。”
已經是四位孩子父親的姬十三,也成熟穩重了許多,隻是波瀾不驚地敲打著椅子扶手,並未立刻表態,也未向誰求助。
薑雲逸赫然出列,道:“陛下,滅燕容易,融合難。眼下滅燕時機尚未成熟,須得待燕王完全失卻人心,再一戰而定之。若此,後續麻煩才越小。”
薑久烈立刻反駁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眼下正是燕國內部矛盾最尖銳之時,若是再耽擱二三年,燕國革新穩固,再要滅之,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薑雲逸耐心解釋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大周的革新是有深厚經濟基礎的。
而燕國經濟基礎與大周迥然相異,貿然照搬大周經驗,隻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眼下出兵,反倒會迫使燕國內部放下分歧。不若再等等,最多一兩年,燕國必定內亂。
在此之前,要先做好充分的輿論準備。”
薑久烈冷哼一聲:“你這是巧言令色!”
薑雲逸也不與他糾纏,直接道:“表決吧,讚成立刻出兵的舉手。”
薑久烈狠狠瞪了他一眼,沒有再做口舌之爭。
不用想也知道,根本沒有人讚成立刻對燕國用兵,除了帶兵大將們迫切想要立功。
不過大周的朝堂之爭,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燕國內部矛盾的激烈程度。
在薑雲逸看來,丘太一還算個人物,元利貞不能說差,但連老燕王那等梟雄人物都趕不上,不上不下的。
就這種貨色也配跟大周較勁?
燕國最好的策略是少折騰,安撫人心,這樣才能給大龍吞蛟造成更多的麻煩。
元利貞越折騰,死得越快。
“農業水利部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中原田畝清丈的責任壓實,中原搞不好,怎麼叫其他地方配合?
原定五年內完成的,這都四年半了,進度還不到一半,實在是不像話!
司棣、兗州、關中田畝清丈進度尚可,豫州、青州、冀州、徐州再拖延下去,今年四州郡縣主官考核全部下等!”
薑雲逸直接發出了政治威脅,其他人都沒吭聲,裝鴕鳥。
非暴力,不合作。
薑雲逸也很頭疼,施政最怕的就是這種陽奉陰違,嘴上不吭聲,背後不配合。
……
散會後。
薑雲逸回到內閣,中書舍人方文舉送來今日的公文:
“明相,第一艘主力戰艦下水了,但載重不及預期。”
薑雲逸接過公文掃蕩了一遍,原來是船舷承重能力不足,無法承載太多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