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署更名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歸宣教部管轄,半獨立運營。
九卿變成了十卿,因為朝廷權柄的顯著強化,其實卿權不減反增了。
中央有權,部委就有權,中央弱化,部委就自娛自樂。
另外,各部的高官也拓展了。
部首長稱之為尚書,秩俸三千石;還配備兩名副手,稱之為侍郎,秩俸兩千石。
一卿獨大的局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地方上,仍施行州郡縣三級製,此次改革後,並未大幅充實州府,但對郡縣的內設機構進行了微調。
中央十部,郡府要逐一設立對應下級機構,縣府則根據規模設立少量多職能崗位。
大周帝國的基層官吏們的好日子到頭了,很快他們就會發現,自己頭上竟然特麼的好幾個婆婆?
不過,中央也放出了甜棗:
全麵取消朝官與地方官分野,中央機構,從內閣到各部委,定期從地方選調得力官員上洛協理工作,以加強中央和地方的行政聯係。
表現優異者,留洛、回原單位升遷等。
權貴們全盤接受了薑雲逸的改革方案,條件就是不允許繼續小馬拉大車,所有關鍵職位必須一次性放出。
除了荊無病扶正了吳郡守,張自在拿到了宣教部右侍郎的高位,薑雲逸麾下得力幹將都卡在了千石的位置。
包括原內閣文選司郎中衛無缺,隻是平調吏部擔任文選司郎中,可見衛相對這個孫子不甚滿意。
幾位相國也都默契地大力提拔中生代填充閣部要職,朝堂侍郎級的高官平均年齡隻有四十多歲。
以確保老一代退下去後,中生代仍能有力量製衡薑某人。
薑雲逸倒是無甚要緊,大周帝國,先前步子邁得有點大,扯到蛋了,穩一波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等第一個十年發展規劃基本落地後,再繼續幹大活。
大周朝廷機構改革,折騰了大半年才勉強塵埃落定。
此後幾百年裏,朝廷機構都是在這套架構基礎上的微調,這是由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決定的,不是薑某人一廂情願。
大周朝廷機構改革後,整個東亞都進入了一個相對平靜期。
大周帝國蒸蒸日上自是不必多說,就連最重要的鄰居燕國似乎都有些欣欣向榮,大刀闊斧改革的紅利開始顯現出來。
泰興三年,大周兩大造船廠,累計下水十五艘輕型護衛艦;
在朝廷巨額投入的牽引下,船舶工業全產業鏈建設初步構建完成。
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後,大周水師主力戰艦的設計工作也完成了,開始進行建造階段。
泰興四年,預期中的荷蘭人並沒有來,很多人對薑雲逸的判斷提出不小的質疑。
正被田政革新搞得焦頭爛額的薑雲逸,沒有心情和他們打嘴仗,仍舊孜孜不倦折騰田政。
這年開春,兵相李鎮元走了。
姬無殤之後,大周帝國最後一根定海神針也折了。
不過,大周朝堂一片風平浪靜。
一切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向好發展,大周朝野,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就這樣吧,明相一個人已經夠能折騰的了,其他人就不要瞎折騰了。
唯一出人意料的,補位兵相的並未薑久烈,也不是陳之龍,反倒是存在感較弱的顧希廉。
毫無疑問,這倆貨不想坐辦公室,想著出去帶兵打仗。
畢竟,瞎子都能看到,朝廷已經隨時可以出去幹仗了。
荷蘭人沒有來找回場子,大周上下卻是蠢蠢欲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