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有效教學論1(2 / 3)

1.你認為上述四個到底的教學法有效嗎?

2.傳統的講授法是否已經過時?

3.教學中的講授技術包括哪些?

4.課堂提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如何提高傳統講授法的效率?

案例分析

由於對傳統的由教師一包到底的灌輸式教學的批判,現在的中小學常常會著意強調“啟發式教學”、“研究式教學”、“主動性學習”等等的教學方式。改革的方向是對的,用意也是好的。然而,為什麼在很多中小學校中出現的卻是如案例中所呈現的“一講到底”、“一練到底”、“一問到底”、“一看到底”的教學變異呢?問題的症結在於教師教學的觀念是否真正發生了改變。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交互的過程,是學生知識有意義地建構的過程,因此,要求教師要少講,要讓學生通過對話、思考來進行知識的學習。然而,長期以來,教師們習慣了在課堂上實施教案的傳統的教學方式,麵對新的教學觀念的衝突,不少教師隻是機械地貫徹實施,隻是改變了教學的方式,而完全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如此,不僅沒有真正轉變教學觀念,而且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

理論從來不能規定實踐,而隻能用來指導實踐,升華實踐中的認識。所以,基礎教育教學的改革必須先從教師的思想出發,必須通過教師的實踐,方有可能達到實際的效果。

相關原理

1.幾種教學技術

(1)講授技術

所謂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係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品德的一種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教師是教學的主要活動者,在教學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學生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以聽講的方式學習教材內容;教師主要以口頭語言傳授知識,即口頭語言是教師傳遞知識的基本工具;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從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麵向全體學生,根據班級學生的一般特點和水平進行教學。科學而藝術地講授應注意一些基本的技術,如表61所列。

表61講授法的基本技術(閻承利.教學最優化藝術.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69—71.)一般技術操作要點/方法語言技術針對性;簡明性;啟發性;教育性;學科化;個性化設疑技術在“最佳點”設疑;在“三點”處設疑;在“平淡”處設疑運用對比的技術正誤對比;正反對比;新舊對比;相似對比;異同對比;綜合對比舉一反三的技術“一”必須有典型性;“一”必須講深講透;以“三”為教育目標創設情境的技術引發學生思維;喚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布白”的技術(方法)蜻蜓點水法;蓄勢推測法;故意停頓法;存疑激活法(2)提問技術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要求做到科學性、可接受性、導向性、新奇性、啟發性、時間性、評價性,這樣才可以增強教學提問的藝術性,使教學提問更有效。

科學性:深鑽教材,精心設問;

可接受性:與學生的能力、知識水平相適應;

導向性:指向教學過程中的各項具體目標;

④新奇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⑤啟發性:變最近發展區為現實發展區;

⑥時間性:捕捉最佳時機;

⑦評價性:展示結果和答案。

提問技能的評價標準見表62。

(3)討論技術

課堂討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為解決某個問題,在課堂中進行探討、辯論,以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多向信息交流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思想的發展,還有利於增加學生的參與和合作意識,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表62提問技能的評價標準(郭友,楊善祿,白藍.教師教學技能.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84.)

評價內容評價標準權重1.提問目的明確,緊密結合教學差——中——好0.122.問題具有啟發性,指引學生學習差——中——好0.123.問題的設計包括多種水平差——中——好0.124.把握提問時機,促進思維發展差——中——好0.125.問題表述清晰,語言簡明易懂差——中——好0.126.有適當停頓,給予思考時間差——中——好0.127.提示恰當,幫助學生思考差——中——好0.128.提問麵廣,照顧到各類學生差——中——好0.129.對答案能分析評價,強化學習差——中——好0.1210.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回答問題差——中——好0.12

課堂討論的技術主要包括:

討論的準備技術:教師準備,學生準備。

討論的組織技術:善於在討論中啟發和誘導,要指導學生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要發現意見分歧,抓住爭論的焦點展開辯論,要有課堂調控的能力。

總結討論的技術:簡要概括討論情況,用明確的觀點進行總結性評價,指出不足,提出要求。

2.提高傳統講授法效率的途徑(顏丹.傳統講授法如何麵對教學改革\[J\].教書育人,2002(14):23—24.)

講授法如何麵對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以適應“數字化社會”的需要呢?可從以下幾方麵來探討、挖掘講授法的潛力,使其加以改進和提高。

(1)講清知識脈絡,引導學生自覺探索

首先,教師要不斷擴充自身知識體係的廣度和深度,要熟悉了解本學科知識領域的前沿發展情況,對教材要做到精通掌握並能熟練運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這樣才能夠清晰有序地給學生闡明本學科的知識體係和整體脈絡。

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時時考慮學生的思維需求,多進行換位思考,這樣可從學生那裏及時得到信息反饋,以便隨時改進講授法的方式和內容,合理地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使眾多學生分散的思維認識形成統一的、科學的共識。此外,教師在課堂講授時要避免過於完整全麵、點滴不漏,要從完全講授過渡到不完全講授,要留下部分內容讓學生思考、補充,為學生留下思維和想像的空間。

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幻想、鼓勵多樣性的答案。讓學生敢於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發展自己的個性,自由深入地思考問題,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為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個性提供條件。這樣才能激發他們自主求知的信心和勇氣,真正實現學生自覺探索知識,完成由“要我學”向“我要為學”的轉變。

(2)課堂教學由枯燥乏味變為主動有趣

首先,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互動式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學生自由發言、熱烈討論,還可與教師探討某些未知領域的觀點和設想。隻有這樣,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彼此尊重、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係,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逐步成長為具有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其次,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教師在講授時要避免平鋪直敘,為此教師可采用自我設問的方式。所謂自我設問,就是在講授過程中教師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回答,它屬於講授法範疇。運用自我設問,要講究問句質量,讓設問富有啟發性、邏輯性及相應的梯度。因此教師要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精心準備富有智力和創造力價值的問題,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設問;在學生容易混淆、忽視之處設問。

此外,教師在講授時還必須注重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效果是判斷運用講授法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如果教師講授時能夠深入淺出、情真意切、聲情並茂,就會給學生智慧的啟迪,還能使學生得到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而枯燥乏味、缺乏情感的講授是蒼白無力的講授,它難以點燃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3)講授法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有機結合

一是要明確計算機輔助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幫助學生由直觀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服務的。直觀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為片麵追求直觀而忽視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是不要刻意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使之成為時尚模式。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製作課件。在運用上還要注意合理地安排量與度,切忌讓多媒體課件機械地代替教師向學生按部就班地灌輸知識,變“人灌”為“機灌”。

三是模擬演示是為了幫助教師精確地、方便地完成展示過程,揭示問題實質,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思維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因此,不能用電腦模擬演示代替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不能讓學生成為觀眾,不然產生的後果就是學生喪失動手操作技能。

四是把握教學節奏、因材施教。掌握教學節奏本是教師的基本功,但由於提供信息的速度快、內容多,教師容易不自覺地加快課堂的進度,忽視與學生思維節奏的合拍,使課堂教學變成“走馬觀花”式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善於控製教學節奏,避免速度加快。同時,還應注意到個體差異的問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針對其特點進行必要的講授,尤其是對思維超前的學生要讓他慢下來,督促他多注意細節問題,求真求實,使全班成為一個整體共同進步。

案例4立體的“心”

娜奧米(Naomi)學習許多學科都有困難,尤其是曆史、社會學習和文學等學科。在這些學科中,理解概念、事件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在家長—教師聯席會上,教師解釋說娜奧米不能理解複雜的關係和細節,她也許需要留級。

幾乎同時,這位教師指著掛在牆上的一幅畫,告訴我這是娜奧米在情人節來臨之際創作的一幅“心”形招貼畫。它看上去像是一張簡單的情人節圖畫,但當我走近再看時,我發現她在一張彩色美術紙上畫出了一個多層、立體的“心”。“心”中有“心”,“心”中套“心”,眾多顆“心”形成了一個複雜的迷宮,通向中間的那顆“心”。這顆“心”由幾百顆多姿多彩的微小的“心”組成(很像玫瑰遊行花車上的花瓣),“心”的中間寫著:“情人節屬於我”。我驚呆了,特別是我剛剛被告知我的女兒不具備處理複雜關係和細節的能力!

我即刻指著畫對那位教師說,“如果她能夠這樣學習曆史、社會學習和文學,她就能成功。”那位教師回答說:“拉澤爾先生,藝術是藝術,曆史是曆史。曆史不是藝術,曆史需要學習事實、日期、人物、事件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你的女兒學不會這些東西。”

資料來源:DavidLazear著,呂良環等譯.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9.

問題與思考

1.為什麼娜奧米在學習藝術和學習其他科目上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2.你如何看待娜奧米在學校中的表現?

3.關於學校對待娜奧米的方法你有什麼看法?

4.曆史上有哪些教育理論體現了尊重個性的教學藝術?

5.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案例分析

每一個學生都是富有個性的個體,學生與學生之間必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許多學生在所謂的知識學習方麵的確不怎麼擅長,但是卻在運動、藝術和問題解決方麵表現出不凡的天賦,這時倘若學校和教師不能發現他們的長處並利用他們的長處來促進他們其他方麵能力的發展,卻斷定他們是“差生”,那麼這樣的教育顯然會毀掉他們的一生。

這樣的教育案例在我們的身邊數不勝數,愛迪生在學校隻學習了三個月就被退學回家但卻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錢鍾書數學考零分但卻成為了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但是我們假想一下,如果愛迪生在退學後沒有得到母親的輔導,錢鍾書沒能被破格招入北大,那麼他們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呢?因此,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我們不能以單一的評價標準來衡量他們的表現,而是應該去深入了解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掌握他們的所長所短,注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幫助他們用其所長來帶動他們各方麵的發展。相關原理

1.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孔子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人性差異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孔子看來,“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管曙光編.諸子集成(一).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6.),因此,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管曙光編.諸子集成(一).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20.)

為什麼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呢?他對子路說:家裏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要加以抑製。正是因為這兩個學生的性格不一樣,特點不一樣,因此孔子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這就明顯地表現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孔子認為,實施因材施教的關鍵是對學生有深刻而全麵的了解,準確地掌握學生各方麵的特點,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因此他就十分注重觀察、研究學生,即通過“聽其言而觀其行”(管曙光編.諸子集成(一).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8.)、“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管曙光編.諸子集成(一).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4.)等方法,以較為準確地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學生的特點與個性:“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管曙光編.諸子集成(一).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20.)正如南宋大儒朱熹在《論語注》中所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的教育實踐實實在在地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這一教育思想。

2.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現代個性心理學創始人之一,也是特質理論的始創者。他在1929年第九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發表了題為《什麼是個性特質》的論文,提出將特質作為個性的基本單位。所謂特質,是指個人所特有的、一般的、現實焦點的神經心理結構。由於有特質,很多刺激便等值起來,從而使人在不同情況下的適應行為和表現行為具有一致性。(葉奕乾.個性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226.)與此相反,具有不同特質的人,即使對同一個刺激物,反應也會不同,這種差異不僅表現為人們是否有某方麵的特點,而且表現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因此,在年齡相同的學生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很聰明,有的則比較遲鈍;有的善於記憶,有的善於思考;有的性情開朗,有的心胸狹窄;有的比較堅強,有的則比較脆弱;有的活潑,有的沉靜;有的喜歡數學,有的喜歡外語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心理的個性差異,正是由於人的心理上的差別性,人才成為一個真正的“主體”,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正是由於人們心理上有差異,才形成了人的心理麵貌的獨特性和無限多樣性。

奧爾波特認為,特質是概括的,它不隻是和少數的刺激或反應相聯係。一個特質聯結著許許多多的刺激和反應,使個體行為產生廣泛的一致性,使行為具有跨情境性和持久性。但是,特質又具有焦點性,即它與現實的某些特殊場合聯係著,隻有在特殊的場合和人群中才會表現出來。因此,特質具有一定的特點,如特質比習慣更具有一般性、特質實際存在於個體的神經心理結構、特質具有動力性,以及特質與特質之間相對獨立等。

奧爾波特把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兩類。共同特質是同一文化形態下群體都具有的特質,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所形成的,並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這是一種概括化的性格傾向。個人特質為個人所獨有,代表個人的性格傾向。他認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相同的個人特質,隻有個人特質才是表現個人的真正特質。他主張心理學家應該集中力量研究個人特質。奧爾波特又把個人特質按照它們對性格的影響和意義不同,區分為三個重疊交叉的層次,即首要特質(在個性結構中處於支配地位,影響一個人的全部行為)、主要特質(不像首要特質那樣對行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為的決定因素)、次要特質(這種特質隻在特定場合下表現)。

3.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提出的,從而開創了全新的學生觀。加德納認為,傳統偏重智力商數(IntelligentQuotient)這種惟一機會的教育理論,會造成許多學生失去自信。([美]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4—38.)根據多元智能的理論,智力應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現出的解決問題或製作(Fashion)生產的能力”([美]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5.)。智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進且擴展自己的智能。每個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並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組合。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具備至少八項智能,大多數人可以使每一項智能達到很高的發展水平。

(1)語文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主要指口語及書寫文字的能力,它包括了對語言文字之意義(語意能力)、規則(語法能力),以及聲音、節奏、音調、詩韻(音韻學能力)、不同功能(語言的實用能力)的敏感性。

(2)音樂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主要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它允許人們能對聲音的意義加以創造、溝通與理解,主要包括了對節奏、音調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

(3)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主要指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它涉及對抽象關係的使用與了解,其核心成分包括覺察邏輯或數字之樣式(Pattern)的能力,以及進行廣泛的推理,或巧妙地處理抽象分析的能力。

(4)空間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主要指對視覺性或空間性的信息的知覺能力,以及把所知覺到的加以表現出來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精確知覺物體或形狀的能力,對知覺到的物體或形狀進行操作或在心中進行空間旋轉的能力,在腦中形成心像以及轉換心像的能力,對圖像藝術所感受的視覺與空間之張力、平衡與組成等關係的敏感性。

(5)肢體—運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主要指運用身體來表達想法與感覺,以及運用雙手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巧妙地處理(包括粗略與精致的身體動作)物體的能力,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身體動作來運作或表達的能力,以及自身感受的、觸覺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

(6)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主要指辨識與了解他人的感覺、信念與意向的能力,其核心成分包括注意並區辨他人的心情、性情、動機與意向,並作出適當反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