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讓學生上“鉤”
我所教的三年級的孩子要學寫日記了。盡管二年級的時候已經初步涉及過,但據我了解,還是存在許多問題。諸如:沒有東西可寫,為完成任務而寫,堅持時間不長,即使寫了,也像記流水賬似的,等等。為了改變這些狀況,我苦思冥想了許多方法,最後,我從櫃底找出了我那整整一大摞的日記本,從中挑選出了幾篇。
上作文課那天,我抱著沉沉的日記本,走進課堂。學生一看我抱的東西,一臉的驚訝。看著一個個睜圓的眼睛,我說:“這是老師從1987年到2000年的日記!”“哇!”學生們當堂驚歎起來。
我翻開已準備好的第一篇:我三年級時的一篇日記。我照詞搬句地讀著。讀完後,我問:“老師這篇三年級時的日記有哪些缺點?”學生紛紛舉起手,指出“用詞不當,句子不通,動作的部分沒有寫清楚”等毛病。我當即表揚了他們。
接著我又讀了2000年我去北京8天寫的近5000字的一篇日記。北京的風光美麗宜人,天下聞名,加上我流暢的文筆,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下課鈴響了,學生們居然嚷著要求繼續讀下去,看著全班一個個緊盯著我的那近乎懇求的眼神,我心裏暗暗高興!讀完後,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豎起大拇指說:“屠老師,你真棒!”
“為什麼一開始我的日記毛病很多,而現在日記寫得這麼美呢?奧秘就在這一大摞日記本裏……”
學生寫日記的興趣就這樣調動起來了。經過一個多月的逐步練習,我明顯感到學生的日記走向正軌了。我每天讀一篇學生寫得好的日記。有時候提醒那些無處抓材料的同學:今天校內外、班級裏發生了哪些事,讓他們經常到班級“圖書角”坐坐……給我帶來最大快樂的,是大部分學生的作文水平比以前有了明顯提高,不再感到寫日記是一件苦事情了。
資料來源:屠友兄.讓學生上“鉤”\[J\].中小學語文教師,2004(1—2):131—132.
問題與思考
1.案例中,教師是如何調動學生寫日記的興趣的?
2.該教師采取了何種教學方式?
3.什麼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有哪些特點?
4.如何來衡量教學是否有效?
5.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有哪些?
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該教師從自身的日記出發,有意識、有計劃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這種教學方法克服了以往的灌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提供給學生最佳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成功的機會,引發學習者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習者投入學習過程,指導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要求每一個教師協助學習者完成知識的獲得。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我如何能提高學習者的成就感?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如何滿足學習者的社會情感需求?我的教學真的有效嗎?要激發積極性不高的學習者,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有沒有比我所用的更有效的教學法?學習者要些什麼,才能為他們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等等。
那麼,怎樣的教學才算得上是有效教學?有人曾用一句話加以概括:一堂教學效率高的課,應達到兩個75%,即75%以上的學生獲得課堂輸出75%以上的信息量。當然,此數據還有待於考證,但它至少也體現了有效教學的某些特點,即教學應該是麵向全體的,應該是有效率的。
相關原理
1.有效教學的概念及其特征
(1)有效教學的內涵
所謂“有效”主要是教師在一段教學後學生獲得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結合前麵教學的相關概念,我們可以給有效教學下這樣一個定義:有效的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具體地說,教學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
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就是說有效教學首先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這種發展是全麵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麵(如智力)或某一學科(如數學)的發展。此外,這種發展是可量化或可測量的,當然,並不是簡單地說可量化就是好的。有效教學要求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麵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
有效率,所謂教學效率是學生的學習收獲與教師、學生的教學活動量在時間尺度上的量度。(袁振國.當代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88.)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本身是一種精神性生產活動,沿用經濟學概念,可將教學效率表述為: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100%,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
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觀念,將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過程綜合起來考慮,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掌握多少內容才是一個最重要的指標。
(2)有效教學的特征
在實踐層麵,有效的教學活動應該具備以下五個特征。
引發學習者學習的動機
明晰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
基於學生的接受方式授課
④引導學習者投入學習過程
⑤指向學習者的自主學習
2.有效教學的標準
(1)國內有效教學的標準
標準一:基礎性標準
是否能把握教學內容的定位;
是否注重個別差異;
教師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語概念式的表述、案例領悟式的表述和圖式結構式的表述;
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資源。
標準二:發展性標準
是否能靈活運用、選擇和編製教學計劃;
是否運用啟發式方法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能否體現互動和開發的要求,老師能否尊重學生,喚起學生的自律意識,能否容許學生個體專長的課外開放;
能否具有科學思維和創造性。
(2)美國CREDE的有效教學標準(張稚美.增進學生閱讀理解:為學校與家庭合作搭起鷹架\[C\].見:二十世紀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台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2001(12):77—82.)
美國聯邦教育部所屬的“多元化與卓越化教育研究中心(CenterforResearchonEducation,Diversity,andExcellence,簡稱CREDE)”認為有效教學有五大標準:
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jointproductiveactivity:teachersandstudentsworkingtogether);
發展學生語言(developinglanguageandliteracyacrossthecurriculum);
教學生活化(contextualization:makinglessonsmeaningful);
發展高級思維技巧(challengingactivity:teachingcomplexthinking);
對話式教學(instructionalconversations:teachingthroughdialogue)。
3.有效教學的策略
所謂教學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或教學任務,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對影響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係統化的總體研究,並最終形成可以具體操作的整體化實施方案。(陳理宣.有效教學策略探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6):205—208.)
教學策略又可分為直接教學策略與間接教學策略。(鮑裏奇.有效教學方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40—207.)
直接教學策略的內容有:每天例行檢查、複習前一天的作業;呈現和組織;指導學生練習;④反饋和糾正;⑤獨立練習;⑥每周和每月的回顧。
間接教學策略的內容有:先行組織者;概念活動——歸納和演繹;正例和反例的運用;④利用問題指導探索和發現;⑤學習者經驗(利用學生的觀點);⑥學生自我評價;⑦小組討論的使用。
案例2未曾預約的精彩
《愛迪生》一文講了愛迪生小時候克服種種困難,不怕危險,堅持做實驗的故事。學習本文,學生興趣濃厚,時而為愛迪生的家境貧困黯然神傷,時而為愛迪生的遭遇憤憤不平,時而為愛迪生的頑強不懈肅然起敬……
當討論完文章寫的愛迪生的幾件事後,我本想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通過語言文字體會文章的主題思想。沒想到小陸同學忽然站起來:“老師,車長把愛迪生的耳朵打聾了,愛迪生為什麼不告他?法院應該把那個車長關起來!”“是啊!”這話引起講台下好多同學的共鳴,大家激動不已,連聲嚷著:“把那個可惡的車長告到法院去!”
看著義憤填膺的場麵,我想起曾有報刊評論說,中國孩子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逆來順受,不會抗議。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們已經具有了法律觀念。我真為這“節”外生“枝”而欣喜。看來,這次我又得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呢。我不動聲色,把原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擱置一旁,反問道:“你們都認為愛迪生會告車長嗎?”我故意加重了“會”字的語調。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同學們認識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對愛迪生不太了解了。有的說:“愛迪生一心放在做實驗上,沒有閑心去告車長。”有的說:“愛迪生家很窮,他把賣報的錢都花在實驗器具上,哪來錢打官司?”有的說:“愛迪生做實驗遇到生命危險都不怕,打聾了耳朵他是不放在心上的。”還有的說:“那時愛迪生除了做實驗,什麼都顧不上。正因為如此,愛迪生才能成為大發明家。”……學生的說法未必全對,但通過討論,不難看出,他們的思想感情已完全進入課文中了,他們體會到了文章的主題思想,並且深深地被愛迪生那頑強不屈的精神感動了。
資料來源:倪梅梅.未曾預約的精彩[J].中小學語文教師,2004(1—2):80—81.
問題與思考
1.在上述案例中,老師采取了怎樣的教學方法?
2.這些教學方法對於教學效率的提高有什麼作用?
3.這種教學方法遵循了什麼原則?
4.你認為如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你有什麼具體的建議?
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教師把原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擱置一旁,以學生的問題與需要為中心,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為學生提供思路,鼓勵學生積極投入教學,給予學習者進行學習抉擇的自由和權利,使其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與學生進行溝通,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從對話與交流中了解學習者對教學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另外,在教學中,教師善於引發學習者的問題意識,通過訓練和討論,使學習者的思維模式複雜化,將學習任務轉移到學習者自身,指向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教師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環境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效果的評價都要基於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加以設計,開發學生的潛能,這是有效教學首先要遵循的原則。另外,課堂中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能夠為教學的順利展開提供保障,可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意識及其體現的程度是直接製約課堂教學效率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課堂上學生主體的基本含義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對該活動的主體意識,參與的態度、程度以及對活動的體驗。這包括兩個相互交叉的係列,一個是教師正確看待並盡力尊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以此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另一個是學生的自我意識、實際參與和主宰課堂教學活動的行為。因此,在有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相關原理
1.有效教學的有關原則
(1)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教室是為學生而設計的,教師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因而有效教學的首要原則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具體地要做到下述幾點。
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需要是學習的原動力。因此,為了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與技能,教師首先要研究、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並根據學生的興趣與需要設計教學和實施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充滿熱情、激情的教學引發學生愛學科、愛知識、愛學習的情感;通過挖掘教材內容的潛在意義與價值來引起和增強學生的興趣;通過刺激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興奮、好奇,從而引發和強化他們的需要;通過關注學生對教學的反應,根據教學情境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進方法,從而避免學生厭倦、走神和分心;通過教學後虛心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避免犯類似的教學錯誤。
注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適切性
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與生活經驗,教學如果不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那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學前教師要研究學生原有的認知發展水平、能力水平、知識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等等,使教學內容能為學生接收、加工和理解,做到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有經驗相適應,能讓學生與自己的知識結構相融合,進而完成知識建構。在教學實施時可以通過改變課程的難度、進度、調整呈現方式等等,以保證與學生原有的思維方式與認知結構相適應,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最多的內容,並形成自己獲取知識的方法。
差異教學與統一要求相結合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因而必然存在著發展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必須承認學生間差異的存在。如果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全班所有的同學,顯然是不公平的。有效教學不追求全班同學齊步走,而追求所有的同學都在某個方麵得到某種程度的發展。所以教師教學時既要麵向全體學生,珍視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從教學中獲益,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優勢、特長,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進行指導、輔導、點撥和培養,使他們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和發展。
④指導學生自我組織學習
自我組織學習,就是自己考慮如何學習。從教師層麵來講有三層意思:一是消除學生的學習障礙;二是為學生疏通學習渠道;三是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此,教師要注意:當學生完成某一任務時,教師應該從質的角度給予評價,對完成的方法和技巧給予指點,肯定學生的想法和觀點;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應該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概念形成的過程中,應該要求學生用有意義的方式來思考和運用學習材料;應多提出一些值得爭論的問題;把一些無意義的活動轉化為有意義的活動。
(2)以融洽師生關係為基礎
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場所,師生關係是否融洽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可以說融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基礎條件。如果學生對教師充滿敬意,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那麼師生間就會產生一種互動,或者說是心靈的溝通,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應該注意四個方麵:
尊重學生
信任學生
關愛學生
④有效交流
2.實施教學中有效教學的策略
在實施教學中,教師要做兩件事:一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學生能不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首先要解決一個基本問題,即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或者說是否具有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那麼教學不可能取得成功,或者說有效率。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是有效教學的首要問題。每一堂課或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激發。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學是低效率的,甚至是無效的。具體地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直接提出新問題。即設置懸念,把問題一下子拋到學生麵前,引發學生的內在衝突,產生學習的需要。
尋找新舊知識的聯係,探索出新問題。
從問題與生活的聯係中尋找線索,增加問題解決的現實意義。學生生活在現實之中,思考與現實生活聯係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重要的是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是說要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到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可以采取如下幾種策略。
當學生完成某一任務時,教師應該從質的角度給予評價,對完成的方法和技巧給予指點,肯定學生的想法和觀點,以便學生取得進步。
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應該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學生就會把作業視為是與自己的本質和能力相聯係的。
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概念形成的過程中,應該要求學生用有意義的方式來思考和運用學習材料。這樣,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強化,學習者就會開始投入學習任務。
④除了解答問題以外,教師應該多提出一些值得爭論的問題。這更加容易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能從各種角度提出問題並給予解答。所有的學生都要參與討論,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許多學生在提出自己的見解之前,他們對自己的想法並沒有什麼把握,希望能夠得到驗證。
⑤把無意義的活動轉化為有意義的活動。教師應積極地介入一些毫無意義的活動,及時地將它轉變為有意義的活動,巧妙地把它與其他毫不相幹的活動結合起來。
案例3四個“到底”
目前,在基礎教育的課程教學中常有以下幾種傾向:一是“一講到底”,滿堂灌,講得過多,講得過細,麵麵俱到;二是“一練到底”,滿堂練,備課找題單,上課用題單,講解對答;三是“一問到底”,滿堂問,常常將一句意思完整的話截成幾段,老師問上半句,學生答下半句,直到學生鑽進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框子裏才肯罷休;四是“一看到底”,滿堂看,沒有指導,沒有提示,沒有具體要求。
資料來源:課程標準和如何開展評課\[J/OL\].http://zxzx.zhedu.ne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2.20040319.
問題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