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也要止損
很多人都知道投資必須設定止損點,也明白堅守止損是賺錢與守財的不二法門,但卻不太有人會為自己的人生止損。
以婚姻為例,許多人結婚後才發現,自己與另一半並不合適,不論在性格、看待事情的觀點,還是在對待家人的態度方麵。也許婚前兩人便注意到這些問題,但當時認為“愛他(她)所以容忍他(她)”,或期待著對方有一天能有所改變。然而在婚後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對方一切仍舊沒有改變。然而,縱使確認彼此不合適,不再相愛,兩人還是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選擇“繼續容忍”。因為勉強為之,兩人的關係繼續磨損,連最基本的相互尊重也可能因而被侵蝕殆盡了。
夫妻雙方若有“止損”的概念,就會知道繼續下去將消磨自己未來的生命,選擇結束這段感情反而有可能豁然開朗。可惜,太多的人就算為感情設了止損點,也知道已經達到自己的止損點,卻還是執意走下去。結果很可能是,毀滅就在不遠的前方。
再以家庭教育為例。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學業成績相當重視,每天逼著孩子念書、念書、念書。但如果孩子不管怎麼念都隻能考三四十分,家長便強硬地將其送往補習班加強輔導,期待成績會有起色。若成績還是一樣,孩子很可能在家長不願意挖掘他的其他能力的情況下,“被”宣布放棄。
倘若這些家長願意敞開心胸,接受孩子在學業成績上不會有傑出表現這一事實,讓孩子嚐試接觸更多的事物,進而挖掘出他的天賦。與前者相比,這何嚐不是件美事?
不走這條路,還有別的路
或許因為從古至今人們就有“勸和不勸離”“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多數人無法認清自己的人生道路,或是選擇“無理性堅持”,最終不僅浪費了自己與他人的時間,而且對彼此都不公平。
為了避免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無謂地逞強硬撐,我想到了一套應對方法。每當要執行新的計劃,我都會據此事先分析、規劃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執行方法。具體原則有三:
1.目標要清晰
假設想要買某個品牌的車,要先了解自己喜歡哪一款車型,在分辨優劣之後決定款型,甚至可以更仔細,如紅色、五門掀背、2000毫升等。
2.最好能夠數字化
接著要了解市場行情。例如,這款新車價值多少,二手車市場開價如何。接著評估自己的付款能力。
3.畫出一條自己能夠接受的時間軸
所謂“自己能夠接受”的時間軸,其實也就是達成目標的時間限製。事情越簡單,時間軸就越短,可以按日或月計算;事情越複雜,達成目標越困難,則可將時間軸相應拉長。
在哪個時間點,決定止損?
最後,還要記得將拉出的時間軸切割成幾塊。例如,將預計一季度完成的目標分割成三塊,因此擁有三個檢視點,而這些檢視點可被視為“階段性目標”。隻要到達時間軸上的檢視點,就該檢查理應完成的進度。若已經達成,則順利往下個階段推進。若沒有達成,就該加緊調整,比如思索計劃、方向與行動是否有問題,又該如何改正問題等。遇到這種狀況,通常我會回到最前頭,看看有沒有什麼關鍵因素被自己漏掉了。此外,我也可以去請教前輩或相當傑出的人,聽聽他們的建議。假設都找不到問題,而又剛好來到止損點,那麼“放下”也是一種選擇。
學習也是如此。很多人花大把時間、金錢學習英語,最終卻沒有任何效果。我也遇到過許多花大錢參加教育訓練課程的學員,他們此後的人生並沒有大的進步。仔細分析他們的學習經曆,我們會發現他們犯下了相同的錯誤:盲從、不行動與不設止損點。
因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隻要看到有人推銷課程就什麼都上,什麼都想學,但學過以後卻又覺得這一切對自己都沒有用!最糟糕的是,他們明明知道投入那麼多的學習沒有用處,卻還是不懂得止損,繼續把錢與時間投進大海。
在開始學習人生止損之後,我發現自己的人生還有了一項新的轉變,那就是“行動說服力增強”。意思是說,每當我累積一次小的成功,代表離目標越近、達成目標的可能性越大,別人看到之後會覺得我是可靠、有行動力、目標導向的人。
執行止損,有助於成功
前麵曾經提過,我為2012年做了攀爬珠穆朗瑪峰的計劃。為了達成目標,我對這個計劃做了分析,並且按照先前介紹的步驟,列出了明確的目標、需要準備的各項物質條件與體能數據,並畫出了自己的時間軸。時間軸中最主要的檢視點就是2012年3月在高雄舉辦的鐵人三項比賽,我以有沒有拿到獲獎證書當作體能狀況是否適於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標準。
最終,我完成了挑戰。雖然過程中因為忘了檢查自行車胎壓造成第二階段公路賽中體力大幅消耗,差一點撐不下去而萌生了放棄的念頭。但是,靠著自我催眠,我在第三階段馬拉鬆比賽時不斷告訴自己:“我是跑步機器、跑步機器……”最後仍然在主辦方規定的時間內抵達了終點,取得了獲獎證書。就這樣,我通過了自己標記出來的檢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