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夢想成真的SOP
賺錢、賺大錢,是絕大多數小職員的心聲與夢想,但他們仔細分析過目前的收入與支出、擁有的資產與負債究竟是多少嗎?倘若從來沒有回頭精算過自己的家產,又怎麼能夠安排出切合自身狀況的投資理財方案呢?
除了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其實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一個“社會價值”。這個價值是他在社會上跟人互動所累積起來的“資本”,也可稱之為“信用”。
想知道自己究竟累積了多少“社會價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銀行借錢。在台灣地區,銀行通過聯征中心留下的個人信用評分資料來估算每個人的“社會價值”。假設一個人的評分在400分以下,他對銀行來說便屬於高違約群體,借款額度自然不高,甚至可能借不到款。
當你了解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就不會輕易被外在不實與誇大的話語欺騙。例如,你事前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個人信用評分。當某某金融公司告訴你,隻要通過他們的幫忙就能使你獲得超額貸款,這時你心中自然會架起一道防線,從而就不會由於超額期待導致最後受騙上當。
徹底了解自己的能力,也具有相同的用處。比如你已經連續4年每個月隻領2.3萬元新台幣,這時有人說你有個機會能月賺23萬新台幣!此刻你就該思考:他所說的是否為天方夜譚、畫大餅式的夢想?倘若你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相信對方編織的美夢,最終隻會嚐到苦果。
稱出自己有幾兩重
不過,要是對方告訴你:“我們的目標是最終達到月收入23萬新台幣。可是在此之前必須做足功課,累積實力,先以第一個月達成原先一倍的成績,即4.6萬新台幣為目標來努力。”你這時就可以暫時關掉防禦屏障,聽聽他的執行方法。若方向明確且有計劃,能切實地帶領你往上提升,那麼不但成功的可能性跟著增加,也可以確保自身安全。
這也是本書不斷強調“認識自我”的原因。了解之後才有辦法規劃,規劃並確實執行才有辦法累積,累積則是邁向成功的必經過程。隻有把這套標準作業程序內化進自己的腦袋,我們才不會一直處於“做夢”的階段。
“築夢踏實”確實是諍言。
我曾經遇到過的一個學員,不斷強調他多想去環遊世界,每次見麵不忘暢想環遊世界後的情境。為了解他實施計劃的程度,有一次我終於開口問他:“目前你去了哪些地方?”
“我還沒離開過台灣。”
“你最想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哪裏?研究過去那邊的機票、住宿等基本開銷大概要準備多少錢嗎?”
他露出遲疑的表情說:“……不清楚。我隻是想環遊世界。”
看到這裏,你應該也會追問這個問題:“你是真的想要環遊世界嗎?”
覺察到自己此前想當然的態度,那個學員安靜了下來。
有夢想很好,但實踐夢想所帶來的快樂,會比空洞的夢想更讓人感到充實與開心。因此我告訴他:“先把自己想去的國家和地區列出來,仔細研究去每個地方所需要的花費,挑選一個自己目前有能力負擔的目標作為開端,環遊世界就不會再是夢想了。”
從可執行的小目標開始!
在一次演講過程中,我遇到了一個同樣有環遊世界夢想的學員。在我分享案例之後,他舉手說道:“我仔細研究過,發現環遊世界真的太花錢。卓老師,你有省錢的方法可以分享嗎?”
“當然有,隻要你願意動手開始調查,不管是上網、查書,一定能夠找到符合你能力的旅行方式。例如參加換工計劃、打工旅遊等,你都能邊賺錢、邊旅行,不過詳細的內容還得需要你自己去查。”
我其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之所以采取這樣迂回的回應方式,是我猜測這個學員搜集數據的過程可能不夠仔細,也可能他想偷懶——想直接獲得肯定的回複與操作方法,所以把該他自己進行的工作再度推回去。
這就像每次有人問:“卓老師,你覺得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的回答總是:“你要不要先告訴我,你自己覺得你是什麼樣的人?”許多人總是期待不勞而獲,隻可惜這比中樂透彩票的概率還要小。更何況中樂透也不是完全不用付出:彩民需要起床穿戴整齊,拿起錢包走出家門,找一家喜歡的彩票店走進去,買彩票,然後回家看電視對獎。
也曾有學員說:“我就是很向往那種花大錢環遊世界的生活方式,怎麼辦?”
像這樣的人有兩種選擇:一是好好存錢等到老了再去實踐。不過一定要確保自己撐得住這段難熬的時間,願意舍棄部分的物質生活。當然也可以想辦法開源增收,但還是要把增加的收入存起來,才有可能達成目標;二是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夢想變成可被執行的方案。不妨稍微降低標準,以符合自己能力的方法進行。比如想搭郵輪環遊世界,走一趟大概需要180萬新台幣,那有沒有可能找到150萬或100萬新台幣的航線呢?雖然沒有去那麼多的國家和地區,可是不也同樣環遊世界一圈,同樣達成目的了嗎?
也曾有為人父母的學員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成績提升到前幾名?”
我會問他:“平常他的成績怎麼樣?”這樣問的原因很簡單:假設這個孩子每次的成績都低於50分,那麼距離考95分至100分的前幾名同學相當遠。短時間內要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很小,這時就不該給孩子設定那麼難的目標。100分是終極成果,但最好的做法是每個階段進步10%到20%,在過程中逐漸累積自信、經驗,讓“達成目標”自然而然地變成一種習慣,逐步向終點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