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向熱衷於向外探索
2007年,德國作家弗蘭克·施茨廷(Frank Schtzing)的科幻小說《群》的繁體中文版在台灣上市,旋即造成的轟動效應,就跟2004年此書在剛出版時所引發的熱烈討論的程度不相上下。
這本小說給我心裏的疑惑與不安提供了另一個紓解的方向。它不再以外層空間為主題,轉而探索地球的內在,並抓住了一個令人既興奮又恐懼的主題:海。看似矛盾的是,人對水的需求如此龐大——人體的70%由水組成,人生活在被水所環繞的世界中——地球上海洋麵積同樣約占地球表麵的70%,但人對水的了解卻如此之少。於是,借助這本書,海洋研究在世界各地刮起了一陣旋風。
然而,我仍舊並不滿足,直到讀到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鵝》中的一段話才有所領悟:“你發現了某種不是你所要找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改變了世界,而且,你在發現之後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麼明顯的東西,竟然‘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出現。”這時我才赫然發現,自己對外層空間的疑惑與不安其實來自我對自己的不了解。
我過去一直向外探求——去上各位大師的課程,去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去接觸各種未知的事物。但我卻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多,所不知的也越多,而最不了解的竟然是這個跟著自己近40年的“我”。
人們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地探索外在世界。在幼兒教育領域相當著名的專家瑪麗亞·蒙台梭利醫學博士(Dr.?Maria Montessori)提出,從出生直到三歲是人一生中最關鍵的時刻,這期間大腦裝進什麼,都會影響往後人生的發展。這是因為在這一段時間,孩子不斷接收外在世界的刺激,並學著建構自己的心靈世界,產生自我意識。可是人們對這段時間累積起來的“自己”卻認識極少。
內在探索的重要性
“素質論”是我最近學習到的一個觀念,它的重點在於說明內在探索的重要性,甚至指出人類與宇宙的組成成分雷同。如氫、氧、碳、鈣、鐵、鉀等化學元素這些外層空間恒星物質,同樣也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身體質量元素。此外,中國氣功也認為人體其實就是一個小宇宙,通過學習氣的運作,甚至能與大宇宙產生同頻共振的感應。
“大多數重要的進步來自無法預測的事物,也就是那些‘躺在想象路徑之外’的東西。”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這句話說得很好,它啟示我們:假設過去我們都依靠著“外求”的方式尋找成功的竅門和人生的目標,但在經過了那麼多的失敗與挫折之後,是否應該想想那些“躺在想象路徑之外”的東西?
人們在自我探索上花費太少的時間,這些“人們”也包含過去的我。
我的覺醒來自徹底失敗之後的頓悟,來自交了數百萬新台幣學費之後的心得。從那以後,我不停探索自己,不管是從行為上去分析,找出自己的能力、天賦,還是采取實際的測驗。比如為了知道自己的體能極限,去攀登玉山主峰,橫渡日月潭,甚至為了挑戰鐵人三項,開始蛙式1500米遊泳練習,從一開始花費45分鍾、43分鍾、41分鍾,到最後40分鍾就可以遊完全程。每一次都在挑戰,為的都是了解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開始分享“不學反而好”的觀念,倡導“向內自我探尋”的重要性。不管是親情、愛情、學習與事業的發展狀況,各種事件成功與失敗的理由分析,還是自己的天賦與特質開發,乃至於自己的味覺、嗅覺、觸覺、視覺、聽覺的狀態。對於這些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你究竟了解多少?要是連這些關乎自身的事情都不甚清楚,你又該如何給自己設定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與前進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花了那麼多的篇幅,希望大家能夠先從了解自己的現狀做起,也就是看清自己目前所站的位置,接著回頭看。在經曆過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後,我深信一件事:要是不知道自己的能耐,再怎樣激情盎然設定出來的目標,也都是害你的目標。原因是,你的能力、專業等各方麵條件距離這個目標都非常遙遠。或許當下你會覺得自己一定可以達成,可是等到實際去做,你才發現掉進了自己架設的陷阱之中。於是,你把這個陷阱幻想成是上蒼、命運或其他人的過錯,接著怨天尤人,對一切失望進而絕望。
現在,請思考一下:要是我們將自我了解的程度設置為0到5分,請問你會給自己打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