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心想事難成13(2 / 3)

不是嗎?我們常常陷入痛苦,正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平複自己的不滿,也不知道觀照自己的憤恨,更不用說當別人不小心踩到我們的地雷所帶來的憤怒。但,一切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試著“往內看”,照顧你自己的心靈,而非往外探尋。這樣做,你會發現自己的局限,也才有能力突破。因為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底線,就有辦法設計出一個又一個力所能及的小目標,然後借助達成這些小目標,建立自信並感到歡喜。學著利用小目標來達成大成功,如此一來,你不會再被一些小事所困擾,也會明白抱怨與不滿對人生毫無幫助。

最後,別再相信那些帶著你呐喊“我要成為億萬富翁”的人,也不要被別人的期望給框住。

一切真的沒有那麼嚴重,隻需要你快樂地麵對與不懈地努力。

留下自己的人生足跡

馬克·漢森說:“不要讓你自己成為一個‘秘密’。”倘若不在活著的時候把自己所知的東西留下,就無法留下人生的足跡。

從小時候起,身邊就有很多人對我說過“天仁,你的手很巧”之類的話。自己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是否能夠做出一件有人願意收藏的作品?若能成功賣出作品,就意味著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當然,對我來說,出書也是留下自己存在證據的一種方式。

因此,根據你的天賦與能力,找出能夠留下自己足跡的方法,以便在去世後還能留下一些東西供後人緬懷與瞻仰。捐款濟貧的陳樹菊阿姨雖然沒有顯赫的背景與財力,但她靠著在市場賣菜一點一滴存下的錢幫助了許多兒童,甚至還建立了圖書館。這樣不平凡的慷慨之舉——她的人生足跡,將使她的故事永遠留存。

現在,開始尋找留下自己足跡的方法吧!

第六個道理:

“知道”變成“得到”,中間還要“做到”

英雄人物也和一般人一樣都會死去,但為何一般人沒有辦法成為英雄?這是因為他們從來不將自己學習到的東西加以運用,因此就算懂得了一切,還是成不了英雄。在我上過那麼多的課程之後,我隻想告訴大家:“‘知道’和‘得到’,中間還要‘做到’。”

你對自己了解多少?

我過去一直向外探求——去上各位大師的課程,去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去接觸各種未知的事物,但隨著知道得越多,我卻發現世界上自己所不知的也越多,而最不了解的竟然是這個跟著自己近40年的“我”。

1543年,哥白尼經過大量天文觀測,撰寫完成了《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這是一本顛覆舊有天文觀的重要著作。在哥白尼死後的第90年——1632年,現代物理學的奠基者伽利略發表了《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Dialogues Concerning Two New Sciences),大聲宣揚哥白尼的“日心體係”是真理,極大地挑戰了教廷權威。

隨後的300年,人類一直在向外探索:

20世紀10年代,愛因斯坦通過方程式計算宇宙動力學,推測出宇宙正在不斷膨脹;

1920年,天文學家哈勃通過星係觀察,發現距離遙遠的星係有紅移現象,這意味著這些星係在以極快的速度遠離地球,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看法,“大爆炸模型”(Hot Big-Bang Model)學說因而成型;

1965年,美國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的兩位研究員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通過微波天線接收機發現了宇宙大爆炸後遺留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為“大爆炸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並因此在1978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9年,美國人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駕駛著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成功登陸月球,完成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的世紀創舉。美國與蘇聯從1957年開始的太空競賽也因此更加白熱化。

人類對太空世界探索的興趣一直持續到現在。而我對未知的事物也同樣充滿無限的好奇,不僅看了許多與科幻相關的書籍,對未知生物、文明乃至於分析外星人等節目也相當感興趣。隻不過,這個好奇心並沒有引領我往科學研究的領域走去,心裏反倒對不斷探尋外在世界的想法有了一點點的疑惑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