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心想事難成13(1 / 3)

學著照顧你的心靈

以前我很在意家人、朋友與其他人看待我的眼光,所以強迫自己扮演榜樣的角色,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與真實的自己就成了慣性。但物極必反,扮演榜樣的壓力過大反而可能滋生它的對立麵——惰性與情緒。惰性一來,情緒一起,擋都擋不了,成為影響一個人做事態度的重要一環。此時,我們就必須給壓力設置良好的紓解渠道,否則這些壓力很可能在自己並未察覺的情況下,傳染給身邊的人。

學習釋放情緒,這是我現在的功課。

去漫畫店窩著看上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的漫畫,是我釋放情緒時最喜歡的方法。我在看漫畫時,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忘掉所有煩人的公事、家事與雜事,脫離開一切,那種感覺非常棒。但以前,我總認為去漫畫店看漫畫是小朋友才做的事情,我到這個年紀再走進漫畫店,總擔心別人不知會如何看待自己。一想到要是被學員看到“天仁老師走進漫畫店”,壓力便襲上心頭。

事實上,根本沒有人看到我走進漫畫店,進一步說,就算被認識的人看見,那又如何?

輕鬆愉快是進步要素

多年來,我一直活在自己虛擬的世界中,用各種外在賦予的價值觀與道德規範,建構出一個不真實的心理環境,生活在“我認為別人會這樣想”的世界之中,不停地壓抑那想要跳出框架的心情。

想通之後,我發現自己根本不用去在意別人怎樣看待“我愛看漫畫”這件事。因為我知道,把壓力釋放後再次回到工作崗位,自己可以表現得更好、更有效率。當我顯示出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並且采取行動之後,就算別人對我的行為有意見,也不會幹預,理由是:他們知道我有決心和能力把事情做好。

《Upgrade升級:持續進步的方法與策略》的作者馬克·桑布恩(Mark Sanborn)提到,輕鬆愉快地做是持續進步的升級法則之一。唯有如此,遇上困難與挫折才能微笑麵對,冷靜分析,同時幫助自己增強自信,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繼續改善狀況。

因此,當我找到“看漫畫”這個能夠有效釋放壓力的方法之後,一切真的有所不同:休息過後再回到工作崗位,我會有更多的心力去麵對現狀,解決問題。更神奇的是,我會更願意接受別人的提議,不再自我設限,這時甚至還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腦部刺激,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潛能。

比如許多人都很喜歡“富爸爸窮爸爸”係列書籍,其中提及的ESBI四大象限,更是經常被提出討論與使用。過去在設計課程時,我也經常使用這個概念,企圖使不同象限性格的人願意花錢購買我的課程。但在這一過程中我也在不斷思考: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隻有這四種象限的分別嗎?難道人們隻需滿足這四種不同象限的心理需求嗎?還有沒有別的可能性?

最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心靈”。

第五個象限:心靈

世界上知名的心靈大師依靠著靈性經驗,引導人們平靜地生活。全世界無數的信眾之所以自動自發地跟隨心靈大師的腳步奉獻一切,原因在於身處混沌的時代之中,許多人都需要心靈上的慰藉與撫慰,期待在愛與善之中找到方向與指引,而這些心靈大師便成了第五象限的領導者。

蘭迪·波許的《最後的演講》中的一個小節名為“不要抱怨,要努力工作”,該節提及太多的人把時間花在抱怨各種問題上,但他們倘若把抱怨的力氣拿出十分之一用在解決問題上,便會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糟。我認為這相當貼切地點出了包括我在內的一般人的慣性:花太多的時間抱怨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不過,一切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有沒有不抱怨者?

突然受到矚目的美籍華裔NBA明星林書豪,就是非常好的範例。他在事業上遭遇過一連串的打擊,就算被人看不起,隻能坐冷板凳,他仍舊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地練習。他不怨天尤人,不感歎自己為何會在球季中被交易,而是拿起行囊趕赴下一個球隊,做好應做的本分,並樂觀地看待每一次轉隊。縱使由於不知道何時會被踢走而必須睡在朋友的沙發上,他還是天天練球與學習,時刻把自己準備好。

他也知道,自己必須比其他球員更加努力才能被他人重視。甚至當他靠著努力成功之後,還有人跳出來說:“因為他是黃種人,才會引人注目。”但麵對媒體時,他從來沒有抱怨過這些事情。

從他身上,我了解到,有愛且能照顧到自己的內心非常重要。因為隻有如此才能成為在愛情、家庭、工作、財富上都獲得喜樂的人,而非活在他人期待中,不知為誰而忙,且永不滿足,不知何謂歡笑的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