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件事情擴展到我與家人、朋友之間的相處,我發現自己抱著同樣的心態:期待在大家麵前扮演榜樣。例如,要做一個負責的哥哥、好兒子、好父親、好朋友。於是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願意付出一切,一廂情願地投入,把所有責任都往身上攬。或許這樣的做事態度也給身旁的人帶來了壓力,隻是因為他們是我的家人、朋友,而對我比較寬容罷了。
覺察到自己的缺點之後,我問自己該如何改正。我再次拿出紙和筆,把問題寫下來,然後思索……
那時我才醒悟:應該放手、授權,而不是自己一手抓。如何改變呢?就先從工作領域著手吧!於是,從2011年開始,我請了一位專業管理人員進駐團隊,由他負責人事管理工作。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因為把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交付給更專業的人,使我有更多的心力專注在創造業績、架構平台與整合資源上。由於這既是我的專業,也是自己熱愛的事情,做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有了好助手,我們計劃今年要將公司的組織規模擴大,事業版圖也要擴張出去。
我發現,隻要願意回頭檢視自己做事情的態度,並持續追問自己犯了哪些錯誤,就可以挖掘出以往做事的盲點。這些盲點可能來自已知的道理、習慣。很可能你所知道的任何一項道理對自己的工作一點兒也不重要,自己卻因為死守著這些規矩,而阻礙你邁向成功。
或許我們可以把上述的做法稱為“回到思維的原點”。
放入時間、空間因素去思考
做這件事情還有另外一個重點,那就是必須將事件放入“時間”與“空間”兩個象限來進行分析。特別是當你把這兩個象限拉長、拉大之後,肯定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模式與現在非常不同。
比如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於是送他們去學一大堆才藝,將其送進昂貴的幼兒園、私立小學、中學,甚至逼著他們要考上最好的大學。結果呢?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的孩子,有多少人在贏得起跑線以後,目前還能持續領先?若有,表明這個孩子非常有恒心與毅力,同時也有一顆聰明的腦袋,懂得調適自己的能力與情緒。但我相信這類孩子畢竟是少數,因為多數的孩子其實也跟普通的成年人一樣,也過著壓抑的生活。
假設我們把人的生命拉長,不隻能活100歲,甚至能活200歲、300歲,你還會要求孩子必須在2歲時開始學鋼琴,4歲時懂英文基礎會話技巧,10歲時精通小學六年級的數學嗎?我想,就算學習這些技巧很重要,但是開始學習它們的時間也很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麼早。因為每個人都要活200歲、300歲,這些事情或許等孩子大一點再學也不遲。
經營自己與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是如此。當時間與空間都被拉長與拉大之後,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會比較寬容,也比較有耐心,會願意花時間去等待自己的努力慢慢累積出成效。當然,這一過程中還是會出現許多負麵的“小聲音”,別忘了用本書中介紹的方法管理它們。
現在我不再一味地設定大目標,而是學著從小目標開始。每達到一個小目標,我就會給自己一些獎勵,以此累積正麵思考的方式,生活也變得更有活力。因為我很清楚:把事情做好,是一切思維的原點。當時間與空間拉長、拉大之後,一切都會變得更愜意,讓自己懂得去享受過程,而非僅僅專注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