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心想事難成11(1 / 3)

死亡之前,你想要什麼?

“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人死掉,生的中心就有死……”日本知名評論家川本三郎在《我愛過的那個時代》裏這樣寫下自己對死的想法。他也引用了日本評論家津村喬的說法:“……應該說死就在極近的地方,死者們就在極近的地方。”既然那麼近,我們為何對死如此不了解,不熟悉呢?

有一次,我參加生命成長課程,裏頭有一節內容就以麵對死亡作為主軸,目的是讓學員們進行一次深刻的接觸體驗。課堂中要求所有學員閉上眼睛,想象死亡到來的那一刻,隨後學員被領著安靜地走進另一處房間,直到大夥站定後將眼睛睜開,隨即看見一副棺木放置在房間中央。那種視覺上的震撼帶給自己的不是害怕,而是另一種領悟。

關於死,我們一向談得很少。

不僅是死亡,親子關係、婚姻、愛情、求學與工作等議題,作為華人的我們也談得很少。對於這些人生必經的重要事件,我們幾乎都沒有被教導過或傳承過什麼,僅靠著自己的盲目摸索緩慢地累積著經驗。

若更深入一點思考,或許你還會發現,就連如何運用金錢這件事情我們也很少受到教育,甚至還被灌輸過錯誤的指令。比如小時候,每當大人看見我們手上拿著錢,便會出聲警告:“錢很髒,去洗手!”久而久之,“錢很髒”就成了我們潛意識中抗拒賺錢的源頭。不妨仔細回想一下,你自己或你身邊的人當中,有沒有人習慣於先花舊鈔?一般來說,有這種習慣的人在潛意識裏其實對於錢的看法都較為負麵。因此,他們就算賺了不少錢,也很難把錢留在身邊。

隻是運氣比較好?

還有另一種狀況:不願意肯定自己並害怕在人前出醜。華人普遍有一種奇特的性格:每當有人稱讚他或他的孩子時,他經常脫口回應說:“哪有?運氣比較好而已啦!”在課堂、會議中,老師或老板開口問有沒有問題和意見,現場通常保持一片靜默,幾乎沒有人願意舉手。

理由也很簡單,我們怕自己在人前說出來的意見遭人唾棄,或是擔心答案錯誤遭人取笑。就這樣,我們被固有的傳統想法所捆綁,並進一步相信:別人的成功是因為他們天生有過人之處,自己不過是“Nobody”——無名小卒,憑什麼獲得成功?

切記:當你不斷這樣“反向許諾”,天地也將傾注心力回應你的負麵願望,讓你一輩子都無法成就自己。

前麵提及,2007年我帶著學員一同前往上海參加馬克·漢森的“億萬富翁的製造機”課程,這堂課的費用超過15萬新台幣,內容主要是告訴參與者,馬克·漢森將利用這門課程改造所有人,並在10年內創造100萬個億萬富翁,凡是前來的學員都將成為潛在的億萬富翁。這個說法當然具有很大成分的誇張與宣傳效果,畢竟參加者是否願意在課程結束之後將所學應用於自身,也左右著上課後的效果。

結束課程回到台灣之後,我仔細分析了幾天來上課的內容,最後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我一定要出書!出書意味著拿到了名人殿堂的門票,也象征著自己開始經營“卓天仁”這個品牌。姑且不管出書可能帶來多少利益,光是出書這件事,便是十足具有鼓舞性的目標。於是回台後我便不斷思索如何將這個目標實現。

就像任何一件“自認為”困難的事,在執行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難以料想的阻礙,我的出書夢想也是如此。但我發覺,當自己真的想要完成它,而且懷有超強的意願時,一切都能水到渠成。隻不過,它可能以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形發生。

實現出書的夢想了!

“陳延旻”,要是持續關注“遇上財神爺”係列的讀者,應該對這個名字不陌生,因為他是該係列的第一本書——《職場新手財富人生的10堂課》的共同作者,也是因為他才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

當時延旻拿著《財神爺的故事》到辦公室來找我,希望我讀一讀這些故事,並告訴他是否適合出版。才剛讀完其中一則,我便覺得以財神爺作為奮鬥題材的概念很有啟發性,富有財商性質與創業概念的書籍不僅一直深受三四十歲的成年人歡迎,也與我當時推廣財商講座課程,希望更多的人借這類課程改變人生的意圖不謀而合。當下我與延旻相談甚歡,決定一起創作這本漫畫小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