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他們為什麼這樣想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在很久以前就已經過了“追星”的階段。當那些超級大師閃閃發亮地站在台上,以極大的熱情帶動現場氣氛、激發學員們的情緒時,我卻發現一部分的自己已經冷靜地抽離開來,好像飄蕩在現場,觀察著每一個學員,也包括我自己。接著,又飄到大師旁邊,靜靜地聽著、看著、分析著。那一刻我隻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
有一次翻閱《別怕創業:把過去幫老板賺的,放回自己口袋!》,讀到我和梁凱恩老師第一次相遇時,我問他“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而得到“知道的不一樣”這個答案。
從那時候開始,我便不停地追問: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判斷與回答?在漫長的探索過程中,我找到了與以往不同的答案。正如上一節提到的那樣,隻有通過吸收、行動測試與不斷修正,才能建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做事流程。我也發現,通過思考“他們是怎麼想的?”以後,才能逐漸挖掘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要是你願意繼續追問“為什麼別人可以想到那些做法,而自己卻不行?”並持續抽絲剝繭,或許你會發現其中一個答案是:我們給自己的限製太多。
在《富爸爸窮爸爸》引發各地風潮之後,可以看到許多企業或個人開始懂得運用現金流。書中一項重要觀念是,教導大家利用“優良的債”來替自己賺取更多現金流,但一般人對此相對保守,原因在於“優良的債”也就是所謂的信用貸款,對於許多對投資理財向來采取守勢的人而言,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原來我們有這麼多“不願意”
保守的人根本不願意用信用貸款來進行投資,“絕對不欠錢”是他們一生的信念,有這種觀念的人在台灣比比皆是。因為借錢就是負債,就算有人告訴他,這項投資可以每年賺進10%的利潤,而且保本,他們很可能還是望而卻步。但富爸爸窮爸爸集團成員不給自己太多限製,他們在投資之前已做過萬全的評估,既然評估可行,有什麼理由不放手一搏?
不過也有與保守做法剛好相反的人。他們通常自信大過一切,所以沒有任何限製,隻要有人說什麼投資標的好,他們就傻傻地丟錢進去,卻從來沒做過功課。這就像那些提著菜籃進股市的人一樣,聽到證券經紀商透露的不可考證的小道消息,就拿出全部的私房錢買下一隻根本搞不清做什麼的股票,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還有另一種人更有趣,他們熱愛進行股市與投資市場研究,對所有可能的信息全都做過整理、分析,也做過盤麵上的演練,發現自己的預測很準確,便把這些信息告訴周圍的親朋好友。結果呢?信任他的人確實賺到了錢,但他自己卻遲遲不進場而未獲分文,原因在於他對自己沒有自信,甚至心底根本就懷疑自己的能力。“沒有自信”成了他心裏無形的枷鎖,把自己的腳給釘在地上,無法往前。
不願意欠錢,不願意自信……原來我們有那麼多“不願意”!
我這樣“銷售”傑·亞伯拉罕
前麵章節曾提及我在台灣上過傑·亞伯拉罕的課程,事實上我還漏了一些前情提要,其實傑·亞伯拉罕在台灣的課程,我是票務經銷商之一。
當時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來上課,我自己做了很多功課,例如完整地拜讀傑·亞伯拉罕的書籍,認識他的核心想法,拜訪某些曾經上過他的課程的台灣學員等。這樣做的目的是:在銷售他的課程時,不管別人如何發問,對傑·亞伯拉罕有任何疑惑,我都能在第一時間予以解答。這個習慣我至今仍然保留,並將持續這樣做,理由是:這能讓我更了解對方,同時確保自己提供給學員的數據都是正確的。
在整理好相關數據之後,首先,我會列出幾個自己覺得能夠吸引學員且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其次,我還會列出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例如:
1.傑·亞伯拉罕的營銷課程,跟別的老師的課程有什麼不同
(1)傑·亞伯拉罕已經花了30年的時間,做過超過600種不同的職業,累積出別人無可取代的工作績效、實戰經驗與智慧;
(2)正如要學籃球就要跟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學習,要學經營就要跟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學習一樣,要學營銷當然要跟營銷之神傑·亞伯拉罕學習,因為隻有第一名才能教你成為第一名。
2.38000美元能為你的未來做些什麼
(1)請兩個工讀生,可能工作一個月後沒什麼績效,而且往後的每個月依舊如此。
(2)在雜誌上刊登一則小小的廣告,卻沒有效果,就像把錢丟到水裏一樣。
(3)付一個月或半個月的房租,或是為一間根本不賺錢的店麵付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