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心想事難成10(2 / 3)

(4)去一個陌生的地區開發市場而支付機票、住宿費等開銷,一周後可能無功而返,更可怕的是這項花費絕對超過38000美元。

(5)客戶不滿意產品或是服務,取消訂貨或是退貨,損失肯定不止如此。

(6)研發或生產出一堆賣不出去的產品,費用絕對是38000美元的數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7)一晚上就可以喝酒喝掉38000美元,換來宿醉並損害健康。

你若問這個方法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嗎,我會誠實地告訴你不,但我把別人的做法變成了我的模式。當這些數據被整理出來後,在公開銷售或電話銷售時,遇到學員有任何疑問,我可以確保自己立即能做出有效的響應。

理查德·科克(Richard Koch)在《80/20法則》裏寫道:“人能適得其所,比他聰明又努力來得重要。人應該既夠聰明又看重結果,而非一味地‘努力就好’。”我很認同這個說法,畢竟有太多的人把時間浪費在一味地努力上,蒙著頭過日子,心裏想著:啊,反正人在做天在看,做就是了!還有人抱著另一種心態,一直認為自己不受上天眷顧,好運絕對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反正安安穩穩地過一天是一天,就這樣庸庸碌碌地過完一輩子。

現在,我則想問:“你是怎麼想的?”

成功學:先承認失敗,才能進化

投身教育訓練行業十多年來,在持續觀察與追蹤上課學員情況之後,我發現學員聽完課程之後存在三種狀態,其中真正學到課程精華並貫徹執行者的成功概率最大。

我們之所以無法達成追尋的目標,並不是因為知道的不夠多,而是因為知道的事物與道理對我們產生了行為上的阻礙,或者就算我們知道也從未予以貫徹執行。這會產生三種狀態,兩種結果:

(1)你知道的,不一定是真的,因此做了也未見效果;

(2)你知道的,是真的,卻不見行動,也就未見效果;

(3)你知道的,是真的,還徹底執行!效果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在這些狀態之外還有一種例外,那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也沒學過什麼大道理,而是憑借一股傻勁,毫無限製地往前衝,這種人有時也能大放異彩,正如某些成功學老師對這類人所下的結論:想要成功,傻傻向前衝。

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將這句話改編為:想要成功,省力向前衝!

馬克·漢森與羅伯特·艾倫(Robert G. Allen)合著的《一分鍾百萬富翁》中寫道:“大多數人都知道,要改善自己的生活,首先必須改變習慣。”這個道理我想幾乎是人人皆知,說不定從小就被灌輸這個理念,也可能你已經在不同書籍中看過這個道理不下數十次。但為何他們兩人還要在書中提及這個概念,並列為“致富原則”之一?

“知道該改卻做不到”的理由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或許你可以先問問自己:“過去是否因知道這個道理而貫徹執行?”我大膽猜測你的答案是“沒有”。因為,要是你確實這樣執行持續到現在,也就不會買這本書了。

此刻或許你的心裏會湧現出無數理由為自己開脫。例如時間太少、工作太多、家人太煩、朋友要陪,或是眉毛痛、頭發不整齊等。

我們暫且先不理會是什麼原因阻礙了你改善自身生活,但請誠實地回答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因為自己無法改掉這些壞習慣而感到挫敗?

一般人的答案都是“會”。當這個“會”累積在心裏的時間久了以後,許多人便輕易地認為:“算了,反正我就是這樣,沒辦法改變。”從此對自己喪失信心,而這也就成了無法成功的借口。

更糟糕的情況是:明明有這個事實,卻不願意承認。我自己也曾經犯過這個錯誤。《大腦裏的8個騙子》的作者科迪莉亞·法恩(Cordelia Fine)是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劍橋大學犯罪心理學碩士、倫敦大學認知腦神經科學博士。她在該書中提到人類大腦中有八個機製,分別為虛榮、情緒化、不道德、妄想、頑固、裝神秘、意誌薄弱與偏見。人們之所以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與失敗,其實都是受了這八個機製的影響。

該書的下麵這段陳述,我認為解釋得很好:“我們往往以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方式,來解釋某事之所以成功或失敗。也就是說,我們習慣於假設成功皆源自我們本身的優越特質,而經常將失敗歸咎於運氣不好或他人阻撓。”

讀到這段文字時,我不禁在內心大喊:“就是這樣,沒錯!”回顧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確實有過這種行為與做法,於是我當下告訴自己:現在必須改正這個行為,別讓大腦繼續欺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