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內分泌及代謝係統疾病(二)(1 / 3)

(6)改善烹調方法,解決低熱量與飽腹感之間的矛盾。規定合理的飲食製度:早、午餐要多,晚餐要少的熱量分配。並限製食含嘌呤多的食物。少飲或不飲酒和咖啡,戒煙。

(7)慢食可減肥。日本的中村丁次發現,如果給以同等數量的食物,肥胖者吃東西總比消瘦者快約1/3時間。基於這種觀察,他就試用慢食方式給人減肥。實驗證明,肥胖男子慢食19周,體重可減輕4千克。肥胖婦女慢食20周,體重則減輕45千克,收效甚佳。

“慢食”有益於減肥的原因,在於慢食要細嚼,細嚼則可促進血糖升高,從而使大腦會在恰到好處的時刻給“慢食”者發生停止進食的信號,這就避免了因吃喝過多招致肥胖的弊端。

在控製飲食同時,要加強體育運動鍛煉,更有助於減肥。

食療配方

(1)醋豆療法:優質黃豆250克,炒熟,浸泡入醋中,放入冰箱內1個月後開始食用。每日2次,每次10~20粒。

(2)食醋療法:醋中的氨基酸能使體內脂肪轉變為熱量被消耗,並能促進糖和蛋白質代謝,收到減肥效果。每日飲用15~20毫升,1個月內可減輕體重3~5千克。

(3)豆腐渣療法:豆腐渣中含有極其豐富的纖維素和鈣質,熱量少,纖維素能吸附糖分,使機體對糖分吸收變慢,並能吸收膽汁中的部分膽固醇,隨大便排出體外。因而減少了膽固醇的沉積,起到減肥和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還有防治糖尿病和中老年骨質脆弱等效果。但食量要適當。

(4)海藻療法:海藻和綠藻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經過粉碎,製成新型食品,具有減肥、美容之效。胖人1個月吃2~3千克海藻食品,即可達到理想的減肥效果。

(5)荷葉療法:夏季可采集鮮荷葉洗淨煮粥喝;冬季可用幹荷葉煮茶當飲料喝。兩種方法都有減肥效果。

(6)南瓜療法:南瓜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纖維素,並含胡蘆巴堿,能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所含丙醇二酸,可抑製糖類轉化成脂肪的作用,是減肥的良“藥”。南瓜食法簡便,將瓜洗淨切開去瓤,蒸15分鍾左右,出鍋用涼開水衝去絨絮黏液,放入盤中配以蔥、蒜、薑、醋、麻油、鹽、胡椒粉等調料,即可食用。

(7)辣味療法:辣椒素有防止肥胖作用。它的調味料能促進脂肪的新陳代謝,防止體內脂肪的積存。同時,辣食中的可溶性纖維是一種良好的澱粉阻滯劑,具有阻止食物中碳水化物吸收的作用,並且纖維在胃內吸水膨脹,可形成較大體積,使人產生飽滿感,從而有助於減少食量,控製體重。

(8)玉米須療法:將玉米須割下陰幹後,當茶飲服。1滿茶匙玉米須可衝水250毫升,稍悶一下,不加糖即服。此茶有利尿、減少膽固醇存積的作用,對腎炎、膀胱炎、高血壓、風濕病也有療效。

(9)蔬菜療法:胖人最好多吃蔬菜。

綠豆芽:含水分較多,吸收後產生熱量少,更不容易形成脂肪而堆積在皮下。

韭菜:含纖維素多,有通便、排除腸道中過多營養的作用。

黃瓜:含有丙醇二酸,能抑製食物中的碳水化物在體內轉化成脂肪。

白蘿卜;含有芥子油等物質,能促進脂肪類更好地進行新陳代謝,避免在皮下堆積。

冬瓜:能減少水鈉瀦留,阻止糖轉化為脂肪。

竹筍:含有較強吸附油脂作用的纖維素,吃竹筍,油脂會被竹筍吸附,隨糞便排泄出體外,以降低胃腸黏膜對脂肪的吸收,減少體內脂肪增加和積蓄。其食法:每天50~100克,連食10天,3個月見效。患脂肪肝、胰腺炎等病人,食竹筍也有療效。

(10)飲水療法:飲水可排除脂肪,每天飲水8~10杯,每周可減05千克體重。因飲水可降低食欲,並協助身體消耗脂肪。

德國《圖片報》發表10條減肥訣竅,可供人們減肥時參考

(1)吃得越慢,進食越少。開始吃以後20分鍾,大腦便傳出“飽了”的信息。

(2)每日3餐,一定要吃早餐,否則後來會更饑餓。

(3)盡可能少吃脂肪、油、糖含量高的食物和少飲酒。

(4)隻有餓時才吃,而不是到時間就吃。

(5)坐著吃,而不是站著吃。

(6)越美觀的食物,越使人飽,不要用手抓食。

(7)多吃需反複咀嚼的食物,如麵包、纖維多的蔬菜等(同第一條有關)。

(8)每周減肥05~10千克為好。吃得太少,每日食物的熱量在3349焦以下,就會改變新陳代謝作用,反而會使體重增加。

(9)每天需進食牛奶、酸奶、肉、禽類、魚、粗麵包、麵條、水果或蔬菜。

(10)每天把已吃的東西記下,以便控製自己的食量。

消瘦

消瘦是指低於標準體重20%以下的人。消瘦又有生理性消瘦和病理性消瘦之分。所謂生理性消瘦是指體重雖輕但比較穩定,但為非進行性消瘦,工作與生活和正常人無異,可有遺傳性、家族性因素。病理性消瘦,則是由於身患疾病所引起的消瘦,原因複雜。但兩者往往交織在一起,很難完全分開。消瘦的原因,主要可歸納如下幾個方麵:

(1)食物攝入不足:食物供給及攝入的限製,如進食癖好,選擇食物時不注意營養價值等。食欲不振,主要為胃腸疾病。此外,傳染病、肝、心、腎、內分泌疾病或環境、精神因素均可促使食欲減退。妊娠早期的劇烈惡心、嘔吐。長期服用可致食欲減退的藥物,如苯丙胺、磺胺或水楊酸製劑、氧化銨、氨茶堿等。

(2)消化功能紊亂:老年人由於牙齒脫落,使食物不能咀嚼而影響消化。患有小腸、胰、肝、膽道疾病等,由於消化酶缺乏,引起消化不良,影響吸收,導致消瘦。

(3)吸收不良:食物的吸收主要在小腸,阻止或減弱吸收可形成消瘦。腸蠕動增加,可見於腸炎、腸結核、慢性尿毒症、甲亢等疾病。小腸吸收麵積減少,見於腸切除或短路手術,胃結腸瘺管等。小腸吸收功能減弱,可見於乳糜樣腹瀉、腸梗阻、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及多種維生素缺乏等。

(4)消耗增加:主要由於代謝率增高:

1)生理上需要增加。

2)過度疲勞,在重工作情況下,每日熱能需要約為日常2倍。

3)發熱,平均體溫增加1℃,基礎代謝率增高約為13%。

4)惡性腫瘤,常可引起局部或全身代謝旺盛。消耗增加,形成消瘦。

(5)體液分泌或損失:如哺乳、糖尿及蛋白尿、創傷、灼傷及潰瘍,可引起體液分泌過多,而損傷機體,形成消瘦。

(6)體質性消瘦:並非由於體內病變,而是由於長時期養成的少食、不喜歡運動等所導致的消瘦。

消瘦的治療,可采用自然療法:

心理療法

“心寬體胖”,這是說明人的精神狀態、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心寬,保持心靜胸闊,心地坦誠,不追逐名利,不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因而,心情穩定、愉快、情緒安定、和諧,有利於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對機體各器官的調節,增強腸胃消化功能,增加營養的吸收,減少體內熱能的消耗,也能降低基礎的代謝率,從而改善了體內代謝過程,使肌膚增強並豐滿起來。

運動療法

運動能使人的各部肌肉粗壯、發達、強健起來。因為運動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提高對食物的吸收、消化能力,增進食欲,改善腸胃消化功能。

運動的項目,可以因人而異,以適合自己的特點和興趣選擇。如慢跑、步行、健身操、太極拳、氣功等,有利於增強代謝過程,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拉力器、啞鈴、健身器、遊泳、長跑、登山、打球、舉重、騎馬、射擊、拳擊等等,可對肌肉進行力量鍛煉,從而促進肌肉發達健康。

飲食療法

除了經常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鍛煉外,在飲食上的調節十分重要。飲食調節適當,有助於增加體重,使人體長得比較豐滿。

(1)提高食欲:過瘦的人,往往食欲較差,對飲食缺乏興趣,稍吃一點便有飽感。因此,應設法提高食欲。注意烹調方法,在菜肴中適當加入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調味品,如蔥、薑、胡椒、辣椒、五香粉等,可誘發食欲,增加食量。酸味食物,可提高胃內酸度和消化酶活性,改善消化功能。因而可適當吃些具有酸味的食品,如醋製的蘿卜、黃瓜等。此外,必須注意不可偏食。食物多樣性,可豐富營養,增強體質。

(2)攝入足夠熱量:人的熱量來源於食物。熱量首先供給人體活動所需,多餘的熱量,就可轉變成脂肪及蛋白質貯存起來,使人體重增加。因此,消瘦的人,要設法多攝入熱量,使其有剩餘。供熱食品中以脂肪含熱能最高。因此,宜多吃一些富含脂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