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的誘發因素:
(1)過重的體力勞動,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劇烈的體育運動。
(2)精神緊張、悲傷、憂愁、過度興奮。
(3)睡眠不足。
(4)一次大量飲水,過飽或過饑。
(5)飲酒、喝濃茶、食用大量含咖啡因的食品,如巧克力等。
(6)感冒、發熱等。
近年來,青少年癲癇患者多起來。如天津醫大總醫院的15例青少年癲癇者,其中12例是由於玩電子遊戲機誘發的,3例是看電視、操作電腦中發病的。患者多為8~16歲的男性。
癲癇誘發的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種由常光、閃光或圖形所誘發的癲癇,稱為光敏性癲癇。因玩遊戲機而導致的癲癇,即是此類癲癇之一。這是由於在燈光昏暗、黑白色反差大、色彩暗紅、圖像跳動、光線過強、畫麵更換過快的刺激下誘發的。因為玩遊戲機時,頻繁接受這些現象的刺激。
對於癲癇,除用藥物控製外,還應采用自然療法,其中主要是飲食療法,以達到減輕或鏟除病症之目的。
飲食調理
(1)飲食多樣化、不偏食,除需要碳水化物、蛋白質、脂肪外,還要有足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因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引起維生素K、葉酸、維生素D、礦物質鈣、鎂等的缺乏。因此,要多吃富含上述維生素的食品,如魚、魚肝油、蛋類、蝦皮、黃豆、芝麻醬或芝麻油、牛奶、核桃等。
(2)刺激間腦可引起癲癇發作,如大量飲水,自然加重腦活動負擔,導致癲癇發作。食鹽過多,攝入鈉大量,可導致神經元過度放電而使癲癇發作。尤其發病期間更應注意少進鹽和水。
(3)煙、酒均能促發癲癇病。因其中含有一定的毒物,尤其是長期大量飲酒可直接產生酒精中毒性癲癇。
(4)癲癇病人不忌口,要吃各種食物,以多種營養滿足機體的需要,以利恢複健康。
(5)癲癇病人不宜吃油煎、肥膩食物,要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酒、蔥、辣椒等。特別是禁酒,因為乙醇是一種原生質毒物,會造成條件反射活動的障礙,甚至傷神耗血,使神經興奮而誘發癲癇。此外,忌暴飲暴食,饑飽不勻。以減少對大腦產生反射性刺激。
食療配方
(1)海參內髒15克,洗淨內髒、焙幹、研磨成粉,用黃酒衝服。長期服用可見良效。因為海參內髒中所含的硫酸多糖有防治癲癇作用。
(2)豆芽莖,稍煮,略生食用。因豆芽中含有豐富的磷酸酶,可使癲癇病症緩解。
(3)鮮橄欖(即鮮青果)12枚,明礬粉末15克,用刀在洗淨的橄欖上縱劃割紋,將明礬粉末均勻地撒入其中。待明礬浸入橄欖後即可細細咀嚼,咽汁吐渣。每小時吃1~2枚。
(4)黃豆500克,白胡椒30克,地龍(蚯蚓幹)60克,加清水2000毫升,燉煮至水幹,取出黃豆曬幹入瓶。每次食黃豆20~30粒,每日2次。
(5)人參末6克(或黨參末30克),生薑5片,粳米100克,煮成稀粥,每日服2~3次。
(6)丹參、桂圓肉、炒棗仁各15克,水煎,加適量蜂蜜調服,每日2次。
(7)睡蓮根25克,或蓮蓬草根9克,或嫩黃瓜藤50克,或珍珠母(河蚌殼)25克,水煎取汁,碎小麥50克,同煮粥,加冰糖1匙服用。
(8)羊腦一具,枸杞子20粒,碎小麥50克,入砂鍋文火燉熟,加鹽、味精、薑、蔥末適量服用。
(9)烏龜250克,洗淨切塊,用清水稍煮,再放入百合30克,紅棗10枚,繼續熬煮,直至龜肉爛熟,藥物煮透為度,最後添加少量冰糖燉化,吃肉、吃棗、喝湯汁。
麵神經麻痹
麵神經麻痹,又叫麵癱、歪嘴風、口眼斜病。表現為各種原因損害麵神經後而產生的麵神經功能障礙,從而其支配的麵部肌肉便呈現弛緩性麻痹狀態。最常見的是麵神經風濕性損害,常在驟然變冷的季節遭受冷風吹襲或潮濕後發病。此外,內耳疾病,腦底部的結核性或化膿性腦膜炎、腦瘤及顱底骨折等,也可引發麵神經麻痹。
風濕性麵神經麻痹的典型表現為一夜之後突發的單側眼瞼閉合困難,嘴角向對側下斜,並流口水。可有流淚,前額皺紋消失,並皺眉困難,麵肌鬆弛,並鼻唇溝變淺,說話有“跑風”感,食物在癱瘓側頰內滯留,喝水跑水及麵部感到不舒服等症狀。
麵神經麻痹的自然療法,主要是外敷療法。此外,還有針灸、熱療法及飲食療法等。
外敷療法
(1)馬錢子3~6克,用溫熱水浸泡12小時以上,用刀切成18~24片的薄片,排列於膠布上,貼於麵部患側,7~10天換一次藥。
(2)馬錢子3克,冰片1克,研成細粉,撒在膠布上,貼於患側之頰車、地倉、四白、翳風、聽會、耳門、太陽、陽白、合穀等穴。一周更換1次。
(3)白胡椒5粒,冰片15克,薄荷腦15克,共研細末,撒在膠布上,貼患側的一些穴位。
(4)南方大斑蝥或小斑蝥15克,巴豆仁15克,研細末,蜂蜜適量調成糊狀置於紗布上,敷貼於患側下關穴(耳屏前約一橫指處)與頰車穴(下頜角前方一橫指)連線中點略前方處(用膠布固定)。約2~3小時後去紗布,如症狀改善不明顯,7天後再重敷,大部分2~3周痊愈。敷藥時間切勿過長,過長會起瘡。敷藥後,去紗布,外塗龍膽紫,一般4~7天結痂脫落,不留瘢痕(但患側皮膚破潰者禁用)。
(5)鮮蓖麻葉一張搗爛,敷患側手心中間,每天換藥2次。
(6)鮮鵝不食草15克搗泥,敷患側手心中間,每天換藥2次。
(7)用鱔魚血塗於患處,每日3~5次。
(8)用蓖麻仁7枚搗成膏,敷於癱瘓側麵部。
(9)用生天南星10克,研末並生薑汁調成糊狀後,貼敷患側麵頰(8、9兩法,如眼瞼閉合困難時,可用紗布眼戴保護)。
按摩療法
(1)按壓療法:用指端按揉對側合穀、手三裏各100次,再按揉地倉、頰車、迎香、下關、絲竹空、陽白各15次,並施以麵部掌揉法。如病程長,手法宜重,刺激度強。病程短則相反。
(2)搓麵療法:兩手掌相對,用力搓動,由慢而快,約30~40次。兩手掌搓熱後,立即改搓麵部,先從患側額部開始,搓至下頜部,上、下來回搓揉數十回,每日2次(早、晚各1次)。
(3)摩麵療法:取防風12克,羌活12克,川芎15克,白僵蠶10克,當歸12克,煎水,以藥液洗臉。然後以搓麵療法的手法搓臉,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鍾。
取嚏療法
生烏頭、青礬各等份,研極細末;或取燈心草、蔥管等探鼻。凡急性期麵癱病者得多嚏鼻能緩解。
針灸療法
針灸選頰車、地倉、下關、翳風、迎香、太陽、人中、合穀、列缺等穴,每次選4~6穴,1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電針輕輕局部按摩。
此外,也可用熱敷、拔火罐、烤紅外線或神燈等熱療法。也可服維生素B1與B6,或選食含維生素B1與B6豐富的食物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