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癡呆症主要是由動脈硬化引起大腦皮質萎縮所致。腦萎縮和神經細胞死亡一經發生,即可發生老年性癡呆症。預防的措施,首先是控製脂類食物,以減少冠心病、高血脂、動脈硬化的形成。吸煙極易造成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大腦功能的損害。因此,從青春少年時起,就要克服嗜煙、嗜酒等不良習慣,勤奮學習,勤於用腦。這對老年性癡呆症的預防尤為重要。
總之,老年性癡呆症,目前國內外尚缺乏特效藥治療之前,關鍵是“重在預防,貴在早治”。要注意養生保健,科學用腦,勿使腦力過度損耗,也不廢除用腦。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過分激動和緊張。要合理膳食,避免過食甜、鹹和動物脂肪、內髒、蛋黃等。要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和琴棋書畫,保持大便暢通,避免使用鋁製炊具等。
震顫
震顫,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病症,尤其是中老年人更為多見。它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腦動脈硬化、腦炎、腦血栓、腦梗死、腦外傷、腦腫瘤、煤氣中毒及藥物中毒等所致。也有原因不明的。臨床上稱為帕金森病。還有一種原因不明的,稱為特發性震顫。
震顫或震顫麻痹,在臨床上震顫麻痹稱帕金森病;震顫麻痹綜合征,稱帕金森綜合征。兩者往往混為一談。其實嚴格區分的話,帕金森病,其病因不明,屬原發性震顫麻痹。帕金森綜合征,則還包括由有毒物質或藥物中毒後引起的繼發性震顫麻痹。但由於原發性和繼發性震顫麻痹的臨床表現、病理改變和治療基本相同。因此,將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綜合征混稱,統稱之為帕金森病。
其病情輕者,多見安靜時雙手或單手的不自主顫抖,重者可見上肢、雙腿或下頜、口唇、舌頭及頭部抖動,無論靜止和活動均出現顫抖,並且多在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加重。病情嚴重的,常因全身僵硬,不能活動而長期臥床,形如木偶。
帕金森病的發生,男多於女,起病緩慢,漸漸進展,一般病程為數年至數十年。晚期常臥床不起,可因肺炎或其他並發症而死亡。近年來,由於采用綜合治療,精心護理,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帕金森病的檢查。患此病的人,喪失了控製動作的能力。其病因是在腦中產生化學物質多巴胺的細胞死亡。多巴胺有調節神經脈衝的作用。現在美國專家研究出一種新方法,能夠在病人患病初期,說話與行動的能力嚴重損害之前,就能檢查出病症。其方法是檢查嗅覺、抑鬱程度和手腕的運動速度,三者都是震顫麻痹最早的影響範圍。他們用此法檢查了100名患者,準確率為90%。
在治療上,一般都須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抗膽堿類藥。但長期服用都存在療效減退,病情進行性加重,或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等問題。對病情嚴重的,也有用手術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未能普及。因此,尋找治療帕金森病的有效辦法,仍然是醫學界的重要課題。
帕金森病常被誤診為心情憂鬱或老化征象。美國歐文·蒙哥馬利醫生說:“我們知道有許多病人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因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等到有明顯病症時,大多數人已喪失80%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因為現在已有藥物可以控製帕金森病,能越早診斷就對病人越有好處。”帕金森病的自然療法:
運動療法
帕金森病采用多種不同的身體鍛煉,可使患者減輕病痛和緩解病情有顯著效果。以色列帕金森病防治組織的病理學家克拉菲爾德指出:通過鍛煉可使帕金森病患者肌肉重新變得靈活起來,身體有所放鬆,情緒緊張有所緩解。同時,它對減輕重病患者出現的流口水、語言不清等病狀也有一定作用。克拉菲爾德表示,由於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對運動的恐懼感,所以,身體鍛煉可先從眼部、舌頭和嘴的簡單動作開始,然後逐漸進行更有效的遊泳等運動。克拉菲爾德介紹說,鍛煉使許多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狀況得到改善,食欲增加。
運動的項目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逐步進行。並且要在早期能生活自理時開始,鍛煉越早越好。等到後期則患者運動已沒有能力,要依靠家屬幫助進行。鍛煉的項目有:
(1)起床訓練:起床要分步進行。先轉身於床邊沿,以臂支撐床,慢慢垂下雙腳,使上身撐起,轉向床沿,再用另一手肘支撐身體坐正,再慢慢兩腳著地下床。
(2)坐立訓練:背靠椅子站立,以小腿貼住椅邊,用兩手支撐椅上,慢慢坐下。站立時,也靠雙手支撐椅子,慢慢站起。
(3)步行訓練:雙眼向前看,上、下肢行動配合,慢慢跨步,以小距離的腳步,慢慢移動腳步。
(4)呼吸訓練:反複進行深呼吸,以使肋間肌、橫膈肌及其他呼吸輔助肌得到訓練。
(5)關節訓練:對上肢擺動,前臂屈、伸,下肢蹲、立運動,使上肢肘關節與下肢膝、髖關節得到鍛煉,以預防和矯正關節畸形。
(6)平衡訓練:練習身體的平衡能力,盡可能多堅持一下。也可用手杖扶住,以利支撐,但要請家屬保護輔助進行。
(7)麵部表情訓練:患者的麵部可作各種動作,如鼓腮、努嘴、吹氣、哈氣、張大口、皺眉、伸舌、擠眉、眨眼等,多作訓練。
(8)語言訓練:反複發各種聲音,也可深吸一口氣,再從1數到10的數數訓練,以使一口氣能數最多數字為佳。
上述各種動作訓練,隻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注意安全,再配合藥物或其他治療,效果會好一些。
按摩療法
按摩手法作用於受累的肢體和關節。帕金森病早期可自我進行,如已到後期,則需家屬幫助進行,或完全由家屬予以按摩。如上肢可用掌從上至下推揉,手指上用捋法或搓法,肘和腕關節處可用搓法或擦法,每日2次,使皮膚發熱。下肢按摩也可參照上肢按摩方法進行。
此外,應仔細按摩頭部和麵部。可用雙手掌擦兩側之頭部與麵部,自下而上,至麵部發熱。額部可用分推法。用大拇指放在太陽穴上,示指彎曲從額中向兩側分推,兩手同時進行30次。
癲癇
癲癇病俗稱羊癲風,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癲癇是一種死亡率較高且常有較大社會影響的疾病,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嚴重腦疾病。全球每150人中就有1人罹患癲癇,且不受地理、種族和社會經濟的影響。目前全球約有4000萬不同年齡的患者,且每年有200萬新病例。人群中約5%的人在一生中有一次或多次的癲癇發作。其中85%患者生活在發展中國家。據國內外最近調查,其發病率為4‰。我國目前約有400萬患者,給患者及家庭均帶來很大痛苦。
癲癇是陣發性短暫的大腦功能失調,神經細胞有異常放電,臨床表現為陣發性意識改變或喪失,同時可伴有陣發性抽搐、感覺異常、特殊感覺現象或行為障礙。癲癇病大體可分為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兩種,其病因較為複雜。原發性癲癇是由遺傳因素所致;繼發性癲癇多為大驚大恐,傷及肝腎,肝火上炎,擾亂神明或飲食不潔,脾虛濕痰內結等所致。癲癇發作隻是症狀之一,所以,又稱為症狀性癲癇。
癲癇的發作形式多種多樣,由於癇性放電灶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就不同。一般可有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等四種類型。癲癇發作的特點,表現為間歇性、短時性和刻板性。間歇性就是一次發作後有再次發作的傾向,發作的間歇期大多正常;短時性是每次發作時間不長;刻板性是每個具體患者的各次發作表現基本相似。癲癇發作的頻率差異很大,有的是終身隻發幾次,有的則一日可發多次。有的白天發作,有的夜晚發作。有的連續不斷地發作,稱癲癇持續狀態。嚴重發作時,如不及時控製,則昏迷加深,體溫增高,多數導致死亡。因此,要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