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 消化係統疾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二)(2 / 3)

脂肪肝患者在運用飲食療法時,還可采取輔助治療。如山楂、荷葉有去脂作用;甲魚、墨鬥魚、蛤蜊肉、扁豆、芸豆、黃豆、韭菜、茄子、絲瓜、莧菜、芥菜等有阻止肝髒脂肪量升高的作用;枸杞子的葉子、果實和根皮裏均含有豐富的甜茶堿,可除去肝髒內過多的脂肪儲存,有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橘皮中含有橙皮甙,類似維生素P的作用,能降低血中膽固醇,也可用於防治脂肪肝。

脂肪肝的食療配方

(1)生山楂30克,每日煎水代茶,或飲用山楂衝劑,每日3次,每次1匙。

(2)堅持每天飲龍井茶或烏龍茶。

(3)兔肉100克,佐以麻油100克,烹煮食之。

(4)大張鮮荷葉切細片,加首烏15克,水煎後取汁約200毫升,再與粳米50克和適量冰糖、清水熬粥服食。

(5)濃海帶瘦肉湯,常飲食之。

(6)蘑菇煮豆腐,常食之。

(7)芹菜30克,大棗10枚,煎湯飲用。

此外,合理的膳食是治愈脂肪肝的關鍵。今舉例每日食物數量表,以供參考。

早餐:去脂牛奶250克,或蒸雞蛋1個,拌芹菜豆腐幹絲(芹菜150克,豆腐幹絲50克),花卷1個或米粥25克。

中餐:瘦肉丸50克,小白菜300克,豆腐125克,饅頭50克,小米粥25克。

晚餐:瘦豬肉50克,菠菜300克,豆腐絲50克,饅頭50克,小米粥25克。

飲水療法

(1)晨起空腹喝1杯常溫白開水(250~500毫升)。

(2)冬瓜皮、西瓜皮(均取青皮部分)各30克,煎湯,代茶常飲。

運動療法

每日堅持1小時適合自身體質的運動項目。如登山、爬樓梯、慢跑步、步行、散步、太極拳或其他運動。

杭州某郵電局離休幹部李某,78歲,60歲時,身患數種老年病,包括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身體極壞。離休後開始每天走幾百米至千米。經過一段時間後,能在一個上午或下午,走完西湖1周。18年來,李某,風雨無阻,每日環湖步行1周,去醫院檢查,上述病症完全消除。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種影響全身的慢性疾病。其病理特點為肝實質細胞廣泛變性、壞死與再生,纖維組織增生,肝的正常結構發生紊亂,肝髒變形變硬,故稱肝硬化。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久治不愈,以及慢性肝炎、血吸蟲感染、慢性乙醇中毒,肝髒瘀血、營養障礙、長期少量化學藥品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肝硬化早期症狀較輕,病情發展緩慢,僅表現胃口不佳、惡心、嘔吐、肝區脹痛不適等症狀,部分患者也隻有在健康檢查或剖腹手術時偶然發現。當肝硬化發展到晚期時,則其症狀表現較為明顯,如腹脹、腹痛、胃腸道出血,形體消瘦、疲乏無力、麵色灰暗、麵頸及上胸部可見蜘蛛痣、手掌發紅(肝掌)。部分患者還出現內分泌功能紊亂現象,如性欲減退、女性閉經、陰毛脫落;男性乳房發育、睾丸萎縮等。如病情再發展下去,則會引起門靜脈高壓、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和肝性昏迷。因此,要注意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要防止肝硬化,必需積極治療慢性肝炎,這是預防肝硬化產生腹水的根本措施。對於未產生腹水的肝硬化病人(肝功能處於代償期)來說,預防腹水產生的措施是:注意休息,減少活動,做到勞逸結合;飲食方麵,要加強營養,進食高熱量(每日8373.6~12560.4焦)、高蛋白質(每日每千克體重1.5~2克,同時須有適量優質蛋白),低脂肪(每日40~50克)飲食。少吃多餐,不飲酒,以少刺激性、少纖維素、少產氣易消化的軟食或半流質食物為宜,攝入的食物應富含各類維生素。通過以上合理休息和飲食調養,能增進食欲,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肝功能恢複,緩解病情,以達到防止產生腹水的目的。符合上述要求的食物有大米、麵粉類,瘦豬、牛、羊肉,蛋、禽、魚、蝦及乳類、豆類食物,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等。

據新加坡最近報道,大蒜辣素能使肝細胞活化。常吃大蒜能預防肝炎,並能使肝炎、肝硬化的症狀明顯改善。

如果已出現腹水的肝硬化病人,除上述措施外(並發肝昏迷者應給予低蛋白飲食),更應強調休息(並以臥床為主)。此外,還須注意低鹽飲食,每日食鹽攝入量要低於15~2克,攝入的水分也要適當控製。少量腹水采用上法可完全消除。如果腹水不能消除,則要輔以利尿劑。這時完全要請醫生指導服藥。肝硬化的食療配方:

(1)新鮮連皮冬瓜500克,洗淨切塊,同粳米100克煮粥,麻油、味精、鹽適量調味。早、晚服食,10~15天為1療程。(治肝硬化腹水,也可治療慢性腎炎水腫,腳氣浮腫等)。

(2)赤小豆60~90克,冬瓜帶皮250~500克,一並煮湯服。每日1劑,分服。

(3)豬膽4個,綠豆麵500克,將豬膽陰幹或烘幹,研末,同綠豆麵加水捏成豆丸,每服6~9克,1日3次。服完為1個療程。

(4)玉米須30~60克,冬瓜子15克,赤小豆30克,每日1劑,15劑為1療程。

(5)活鯉魚1條(500克以上),赤小豆150克,加水2000~3000毫升,煮至爛熟,再除魚頭、鱗、骨與內髒,將魚肉和湯分次服下,隔日1劑。

(6)鱉甲20克(可從中藥店購買),紅棗10個,米醋2匙,冰糖適量。將鱉甲用沙炒熟,用醋淬之,然後將鱉甲、紅棗、冰糖入砂鍋中用小火燉1小時,吃棗喝湯。對肝硬化早期有效。如有腹水,則加赤小豆30克。如腹脹明顯則不再服。本法用2個月為1療程。

(7)甲魚2隻(約500克),大蒜100克,將甲魚洗淨後,甲魚腹中放入大蒜頭、黃酒2匙,生薑4片,細鹽少許。將甲魚放入瓷盆內,放入鍋內用旺火蒸30~40分鍾,離火即成。每日2次,飯前趁熱吃肉喝湯,此方能防止腹水發生和促使肝病好轉。

(8)薏米仁30克,赤小豆30克,紅棗10枚,冰糖適量。洗淨後加水煮成粥。適用於作肝腹水患者的點心,長服無不良反應,且有利水作用。

(9)炒麥芽15克,炒山楂15克,紅糖適量。將兩物水煎取汁,汁中放入紅糖,隨意飲用。此方適用於肝硬化之消化不佳、心下堵悶、睡臥不寧者。

(10)鯽魚1條,冬瓜皮100克,鯽魚去鱗、內髒,與冬瓜皮煮爛服食。

膽結石、膽囊炎

膽結石,又叫膽石症。膽結石分為膽囊結石、膽道結石和膽管結石3大類。膽結石與膽囊炎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近年來,因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家禽、肉類、蛋類吃多了,膽囊炎、膽結石的發病率有所增加,而且二者常同時存在,互為因果。膽結石的形成與血清膽固醇高有關,以中老年肥胖者居多,且女性多於男性。據調查,60歲以上的人有結石的占25%,70歲以上的占50%。膽結石、膽囊炎一般病程較長,臨床症狀比較複雜,有部分老人患者卻無症狀,隻是X線檢查或手術探查時才發現。

急性膽囊炎常常突然發作,右上腹出現痙攣性疼痛,並向右肩和背部放射,同時伴有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如果治療不及時,常可轉為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除與急性期治療有關外,還與細菌感染及體內膽固醇代謝失常有關。其症狀表現為右上腹不適或隱痛,常在進食油膩食物後加劇,且有納呆、腹脹和噯氣等症狀。如慢性膽囊炎久治不愈,膽汁淤積,又有膽固醇代謝失調,就可引起膽結石。膽結石可發生於膽囊、膽道、膽管中,平時無明顯症狀,僅表現為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狀。如結石阻塞膽管時,可引起膽絞痛,也可產生黃疸、畏寒、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則大汗淋漓,就地翻滾,痛不可忍。

膽結石的治療,一般多采用手術治療,但體內形成結石的原因不除,結石還會再生成。有的患者雖然經過多次手術,但仍有結石生成,不能根治。

膽結石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發生呢?據研究:

(1)吃肥肉多的人易患膽結石。《英國醫學雜誌》說,吃肥肉多的婦女得膽結石的可能性是吃素食的婦女的兩倍。

(2)不吃早餐的人易患膽結石。據英國學者調查,膽結石患者中90%的人不吃早餐。因為長期不吃早餐,早晨及上午長期形成空腹,空腹時膽汁分泌減少,膽酸含量減少,而膽汁中膽固醇含量不變,使膽汁中膽固醇飽和,在膽囊中沉積而形成膽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