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章 消化係統疾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一)(1 / 3)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道黏膜的潰瘍或糜爛。它的形成和發展與胃蛋白酶和胃酸的消化作用直接相關。這類潰瘍大多數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所以又稱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簡稱為胃、十二指腸潰瘍。由於二者的發病原因和症狀基本相似,故通稱為潰瘍病。潰瘍病非常常見,約占人口的10%~20%,男女老少均可能得病,男性為女性的3倍;十二指腸潰瘍是胃潰瘍的1.5倍。

潰瘍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部位在上腹正中或略偏右側。疼痛的特點與飲食有密切關係。胃潰瘍的疼痛多發生在進食後0.5~1.5小時,持續1~2小時,下次進食後,疼痛再次出現。而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發生在餐後2~4小時,即進餐前1個小時,持續至下次進食後才緩解。潰瘍病常出現噯氣、泛酸、惡心、嘔吐、嘈雜感、食欲不振、便秘等。病情嚴重時,潰瘍病會並發穿孔、嘔血、便血、幽門梗阻、癌變等。

誘發潰瘍病的原因很多,除生理、心理和遺傳因素外,主要是飲食不合理,如長期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過量飲酒及其他刺激物,致使胃營養不良,造成胃腸黏膜受損,血流不暢,防禦能力下降,受胃酸侵蝕而引起潰瘍。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自然療法:

按摩療法

患者取仰臥位,每日早、晚各1次,用手掌在胃脘部按摩200下。一般順時針方向運行,以胃脘部發熱舒適為度。

按壓療法

先用指端按揉、壓放合穀、內關、足三裏等穴,各100下。再按揉、壓放膻中、中脘、中極、天樞等穴100下,每日1次。

飲食療法

供給充足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素,並保持其營養平衡。因為蛋白質、維生素C、鈣、鋅是修補組織不可缺少的物質。維生素B1可以幫助消化,增進食欲有利於糖的代謝等;而維生素B6可以止嘔、防惡心;鐵、銅、鈷等微量元素可以治療貧血。所以要選擇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時應禁食。出血停止後可給少量的性質溫和的流質食物,如豆漿、油炒麵、米粥等。這些食物可以減緩胃腸蠕動和減少胃酸分泌。

患者在治療期和日常飲食中,要避免各種刺激性飲料(如濃茶、咖啡等)和難消化易脹氣的食物(如含食物纖維多的芹菜、韭菜、海帶及幹果類等),以及油炸、醃製食品,以免引起胃竇部的過度擴張而加劇疼痛和增加胃酸的分泌,影響疾病的痊愈。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喝牛奶。因牛奶在胃內可刺激胃酸分泌,不利於潰瘍的愈合。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還應加服維生素E。因為維生素E有抗脂肪過氧化作用,可阻止不飽和脂肪酸受到過氧化作用的損傷,維持胃腸黏膜細胞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還能預防脂肪過氧化,從而消除了體內其他成分受到脂質過氧化物(氫過氧化物)以及各種自由基的損害。故應在平時多吃些含維生素E較豐富的食物,如麥胚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萵苣葉及柑橘皮、綠葉蔬菜、肉、蛋、魚肝油等。

英國諾丁漢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魚、穀物、堅果(如胡桃)和蔬菜,這些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品有助於預防消化性潰瘍的形成。

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形成與幽門螺杆菌感染有關,這一點已被科學研究證實。所以,預防消化性潰瘍須避免感染幽門螺杆菌。研究人員在螺杆菌的培養基中加入各種多不飽和脂肪酸,螺杆菌的生長受到明顯的抑製。

研究人員使用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劑量為每日20克,相當於營養學家推薦的健康食譜中最大量的魚和果、蔬所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劑量。

食療配方

(1)雞蛋花湯:雞蛋1個,打開拌勻,投入少許白糖,用開水衝半杯飲服,可治療胃潰瘍。杭州某學院食品係辦公室主任陳某,女,40歲,胃潰瘍不適,服用雞蛋花湯後痊愈,體重增加,身體健康。

(2)包菜、飴糖各適量。將包菜用涼開水洗淨後搗爛,用潔淨紗布絞汁,分成兩份。早、晚飯前各加溫一份,加適量飴糖飲服。每天1劑,10天為1療程。

(3)茉莉花3~5克,粳米60克。將茉莉花用水煮開後撈出,入粳米煮粥,加白糖少量調食。酌情食用5~7天。

(4)黑棗、玫瑰花各適量。棗去核,裝入玫瑰花,放入碗中蓋好,隔水蒸爛。每次吃棗5個,每日3次,經常食用。

(5)蜂蜜100~150毫升,隔水蒸熟後,於飯前空腹1次服下。每日3次,2~3周為1療程。

(6)土豆適量,洗淨切片,開水燙一下,立即取出,拌以白糖,滴入薑汁少許,每日配稀粥吃。

(7)烏骨雞1隻,燉爛熟,食肉飲湯。每日早、晚各1次,每星期可食用一隻。

(8)小白菜250克,洗淨,剁碎,以食鹽少許醃拌10分鍾,用潔淨紗布絞取汁液,加白糖適量。每日分3次服,空腹飲用。

慢性胃炎

胃炎屬消化係統疾病,包括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竇炎、胃功能性紊亂等。此外,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雖不屬胃病,但與消化係統有關。

胃炎,多數是慢性胃炎。所謂“慢性”,是指胃病在一年以上,多數患者病史,一般為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慢性胃炎,又可分3種類型: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患者常感到飯後上腹部有不適感,並有飽悶或壓迫感。噯氣後感到舒服,時有泛酸、惡心狀。臨床檢查胃黏膜表層有充血和水腫,而糜爛和出血較少,胃腺體正常。

萎縮性胃炎:患者食欲減退,吃飯後感到飽脹,上腹部有鈍痛。患者常感疲勞,並有消瘦症狀。臨床檢查胃黏膜變薄、胃腺體部分或完全消失。

肥厚性胃炎:患者以頑固性無規律的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飯後或食用堿性藥物後能使疼痛緩解,常伴有消化不良和胃出血症狀。臨床檢查可見胃黏膜層粗大增厚、呈粗條索狀或結節狀。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病因很多,而飲食不當是本病反複發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能堅持飲食療法,注意飲食調節,則可使大部分慢性胃炎趨於好轉,甚至痊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性胃炎的自然療法:

運動療法

(1)散步:散步時,整個內髒器官都處於微微的顫動狀態,加之配合有節奏的呼吸,可使腹部肌肉有節奏地前後收縮,橫膈肌上下運動。這樣,可起到對腸胃的按摩作用,從而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腸胃的蠕動,有效地提高胃腸的消化功能。

(2)打太極拳:打太極拳可以促進腹腔的血液循環,改善胃部的營養狀況,增加腸胃的蠕動。如果長期堅持打太極拳,可促進慢性胃炎患者炎症逐漸消失,使腸胃功能逐漸恢複正常。

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是采用掌摩法,患者取仰臥位,用手掌貼於胃脘部,輕快柔和地揉搓整個胃脘部,以解除胃脘部痙攣。一般以左上腹順時針向右下腹旋轉按摩,由輕到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或感到胃脘部發熱舒適為止。通常一次按摩200下,或按摩3~5分鍾即可。

按壓療法

(1)穴位按壓法:用指端按壓合穀、內關、足三裏各100下,中脘、氣海、天樞三穴各50下,並揉胃部3~4分鍾,每天按壓1~2次。

(2)背部推捏法:患者端坐或俯臥,施術者於患者脊椎兩旁華佗夾脊穴處,從上向下提捏5~8遍,以疏通背部腧穴,達到以腧治腑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