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猝死的現場搶救
平素健康或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基本穩定,而產生非人為因素的突然死亡稱為猝死。對中老年人來說,大多數是由冠心病所致,故又稱心髒病猝死。心髒病猝死,主要是由某些原因引起的冠狀動脈痙攣或側支堵塞導致心肌突然嚴重缺血、缺氧,造成局部電生理紊亂所致。遇心髒病猝死的關鍵時刻要及時進行搶救,生命往往可以挽回。冠心病猝死的現場搶救措施大致可分為兩個步驟:
人工胸外擠壓
首先對病人前胸偏左部位重擊一拳(不宜過猛),連擊3次,如無效,應立即做人工胸外擠壓。病人平躺,頭部和心髒同一水平,操作者雙手重疊放在病人胸骨,即胸正中央下半部,垂直加壓,使胸骨下降4~5厘米。擠壓後即放鬆,讓胸部彈回原狀。以使胸腔內壓下降,血液回流。胸外擠壓每分鍾60次,用力均勻,不斷進行。
人工呼吸
先墊高病人肩部,將病人頭部盡量後仰,以防止舌後移阻塞氣道,再用紗布或手帕蓋住病人的嘴,右手壓住下頜,以使病人的口張開,同時用左手拇、示指捏緊病人的鼻孔。操作者深吸一口氣後,以後每5秒或第5次胸外擠壓時,給予口對口呼吸一次(注意觀察,摸到頸動脈搏動表示搶救有效),直到病人恢複自主呼吸及心髒搏動為止。搶救時,要與附近醫院聯係,待病情穩定後即送醫院。
冠心病的預防要從娃娃抓起
據統計,美國在18~33歲軍人屍體解剖中發現,有77%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日本報告10~30歲893例屍檢中,337%有冠狀動脈硬化。南京某院收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最年輕的僅有19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緩慢,一般要20~30年逐漸形成。因此預防冠心病應從娃娃抓起。
現在,因獨生子女多,生活條件又在不斷改善,家長認為孩子長身體,需要加強營養,養成部分孩子無葷不進餐的習慣。每天不是雞,就是鴨、鵝、豬肉、牛肉等葷菜,結果體型肥胖,體重超標準,查一查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均升高。過量膽固醇易在動脈內壁沉著,久之引起脈壁增厚,產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到了30~40歲便會出現胸悶、胸痛等冠心病的症狀。
目前,一般孩子功課負擔繁重,缺少休息時間和體育鍛煉。長期精神緊張,使交感神經持續興奮,體內兒茶酚胺類縮血管介質分泌過多,血管痙攣,血壓升高,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加之長期高脂飲食,必然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青少年抽煙和被動吸煙,會損傷動脈血管內壁,引起脂質在血管內壁下沉著,逐年累月,必然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發生冠心病。
冠心病病人能長壽
有的冠心病人,盡管患病10餘年,卻情況良好。病初有胸悶、心絞痛等症狀,但日久卻症狀減輕或消失。臨床發現,冠心病人的病史愈長,越能長壽。這是因為冠狀動脈循環有很大潛力,供應心肌冠狀動脈各分支之間猶如縱橫交錯的河流,有許多分支。平時血液流動走“主航道”,而一旦冠狀動脈一個較大的血管支被阻塞後,血液還可通過“小河”流動,以保證阻塞主要血管遠端的心肌血液供應,這就叫做冠狀動脈的“側支循環”。
隨著病情的延長,“側支循環”日趨發展,“小河”增寬,數量增多,就使相應的心肌缺血明顯改善,冠心病的病情也日趨好轉。因此,患了冠心病後,為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此外,在精神上要避免緊張、勞累,要戒絕煙、酒,少吃動物脂肪與高膽固醇食物,少吃甜食及限製食鹽攝入量。要適當多吃黑木耳、洋蔥、大蔥等降血脂、抗凝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含粗纖維素多的食物。
冬季要防寒,夏季多飲水,少吃冷飲。洗浴的水溫以接近體溫為宜。同時定期去醫院檢查,遵醫囑服藥。這樣,有冠心病的人也能長壽。
中風
中風是腦溢血、腦血栓、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的統稱。中風發病往往很急,病情重,容易危及生命,即使治療及時,不少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癱瘓、語言障礙、智力減退、關節僵硬等後遺症。中風是中老年人發病最高的疾病之一,死亡率較高,現今醫學領域尚屬難治之症。
患高血壓病、心髒病、糖尿病、腦血管發育異常、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易患中風;長期及大量飲酒、吸煙者患中風的危險性增加;濫用藥物的也易發生中風。高血壓者,如降壓藥使用不當,也會誘發缺血性中風。如果在平時加強預防,則可以減少中風的機會。
據日本學者近年來統計表明,有60%的腦溢血發生在大腦右半球。因而醫學界提出,應鼓勵中老年人多使用左手和左半身,讓左、右手並用,以有利於健康長壽。原來,大腦的左、右半球是交叉支配對側肢體和軀幹的。長期使用右手和活動右半身的會導致左側大腦半球負擔過重,以致神經疲勞,記憶力衰退,對外來刺激反應遲鈍。而長期不用或少用左手和左半身,右側大腦半球就得不到鍛煉,容易發生血管破裂,引起腦溢血。因此,提倡左、右手並用,既可減輕大腦左半球的負擔,又能鍛煉大腦右半球,從而加強大腦右半球的協調功能,防止或延遲腦溢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