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心腦血管係統疾病(三)(2 / 3)

中風早期,在發病前一般都有早期警告信號,主要有以下幾種:

(1)肢體麻木、刺痛或軟弱無力;手臂、腿部和半邊臉上發生麻木現象,這表示流到腦中某一部分的血液已經減少。

(2)短暫的失明。這種情況也許隻持續幾秒鍾或幾分鍾。因此,對這種現象不應忽視。這表示腦部血管因阻塞嚴重狹窄而發出的警告信號。

(3)短暫的說話困難。講話時好像嘴巴裏忽然塞了棉花一樣,結結巴巴,講不出話來。

(4)暈眩,腳步不穩,突然跌倒,這些症狀出現時,可能同時伴有複視現象。

此外,還有不尋常的嚴重頭痛,困倦嗜睡,惡心和嘔吐,個性突然改變,判斷力減退或忽然健忘等。

中風的預測,可同時測量同側上臂肘上方和下肢踝上方的血壓。如果血壓差異較大,則易發生中風。因為健康人體兩處的血壓是相同的。當人體發生動脈硬化時,在周圍動脈中最先是下肢動脈發生血流障礙,因而血壓降低。此法對老年人頗為適用。

發生中風,一般應急送醫院治療。但用於康複治療與預防治療時,則適用自然療法。中風的自然療法有:

心理療法

中風患者,由健康突然變為癱瘓,脫離危險後,感到不知所措,意誌消沉,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心理打擊嚴重。為此,首先要注意心理療法。

(1)對中風病人的行為(除危險性與破壞性外)要給予理解和遷就。家屬要理解癱瘓的突然性、嚴重性及潛在的持久性,以及給病人帶來的心理負擔。要多給病人以安慰、鼓勵,絕對不能強行製止病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可先任其發泄和表現,而後適時進行有效地勸說與安慰。

(2)中風病人在脫離危險後,在穩定期所遇到的精神上、肉體上的痛苦,如行走困難,大小便、飲食、洗澡等都要隨時幫助解決。關懷與體貼,能給病人心理的安慰與啟迪,以減輕病人的痛苦。

(3)盡可能動員病人的親友來做安撫工作。可選擇病人平日最信賴、最有影響的人來陪伴。要多照顧、同情、體貼、愛護與鼓勵。

(4)對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中風恢複期病人,要提供文學藝術作品的閱讀與欣賞。根據病人的愛好,讓病人聆聽音樂,觀賞電影、電視,適當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使病人精神有所寄托,可減輕痛苦。

總之,實行有效的心理治療,能促使病人早日康複。

運動療法

功能鍛煉

中風患者留有後遺症的,一般通過肢體的功能鍛煉和語言功能的訓練,都能逐漸恢複健康。

肢體功能鍛煉的方法是:若患者肢體不能自主活動時,應由家屬協助進行被動活動。可對患者的肢體進行按摩。從指(趾)頭到肩(髖)關節逐一按摩,可以促進肢體血液流暢。如患者肢體活動無力時,可由家屬幫助鍛煉。方法是先練坐,再練立、行,最後練登樓梯。鍛煉先從室內而後到室外,逐漸加大運動量。如患者在肢體功能鍛煉時,出現心慌、出汗、頭暈,甚至暈厥時,應及時臥床休息,並減少運動量,使之逐漸適應。

在語言訓練方麵,讓患者先練發唇音,再練舌齒音、卷舌音和繞口令,使之慢慢恢複語言的能力。所有鍛煉都應逐漸增大運動量,切不可急於求成。否則,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

轉腳運動

鍛煉時把腳伸直,然後向外轉20次,再向內轉20次;第二步把腳豎直,向外轉20次,再向內轉20次。每天早、晚各1次,長期堅持對預防中風有一定效果。

循環運動法

即腹式呼吸、下蹲運動、濕毛巾擦全身三項循環進行。每一循環作腹式呼吸10次,下蹲10~100下,濕毛巾擦遍全身直至手指、腳趾等都要擦得發熱為止。如此反複幾個循環,每天1~2遍。久之可改善或治愈。中風嚴重者可由護士或家屬幫助擦身和下蹲。哈爾濱市中風患者人數較多,1996年夏天作者去避暑,在公園中此類患者較多,我授以此法治療,對康複幫助較大。此外,平常要提倡左右手並用。這樣既可減輕大腦左半球的負擔,又能鍛煉大腦右半球,從而加強大腦右半球的協調功能,防止或延遲腦溢血的發生。

飲食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