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何為語境呢?語境即語言環境,其中包括語言過程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它主要由場景、方式和交際者三個部分組成,其中任何一個部分有所改變都導致新的語境的產生。(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頁。)語言學家認為,“語境對理解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常常有決定意義”(陳原:《社會學語言》,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42頁。)。良好語感的產生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主持人對語境的準確判斷,語言交流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它是在自由與限製的矛盾狀態中進行。要使語言交流產生良好的效果,交流的雙方或多方需根據特定的語境以恰如其分的話語方式行進,作為擁有主動權的主持人尤其要注意。
〖5〗3.具有服務的意識是主持傳播過程中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要強調主持人的服務意識?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應如何體現服務於受眾?其實,這是傳受雙方平等交流的前提和條件,語言學認為,語言交流的基本條件之一是“交流雙方對等”。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也經常被提及,但實際運作起來卻並不簡單。首先是,很多主持人其實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活在“溫室裏的花朵”,中國的媒體環境寵壞了這些節目主持人,他們尤其缺乏為受眾服務的意識,他們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出鏡時的外在形象,而這些,從根本上來說是會影響到一個節目主持人的主持狀態的。一個心裏沒有觀眾的節目主持人,一個隻關注自己形象的節目主持人,即使他的主持狀態再自信、再瀟灑、再放鬆,也是沒有根基的,是一座隨時可能轟然倒塌的空中樓閣。
反之,一個心裏時時刻刻裝著觀眾,時時刻刻為觀眾著想,站在受眾立場的節目主持人,即使沒有更酷更靚的外表,即使沒有甜美的聲音,但來自內心深處對觀眾的關懷和念想會使他/她顯得親切而美好,他/她的狀態也會因此顯得生動而不矯情,自信而不狂妄,放鬆而不放縱,輕鬆而不輕佻,一種具有張力而又內斂的狀態。
眼下,觀眾對主持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相互尊重、平等對話是傳播過程順利進行並達到預期效果的必要條件,任何趾高氣揚、孤芳自賞等狀態的表現都在一定程度上給傳播過程設置障礙,使受眾對傳者和所傳的相關內容反感,從而進一步影響傳播效果。主持人隻有真正理解作為傳者的職責,以一個信息服務者的身份與大眾平等交往,真實的溝通才能開始。
〖3〗二、主持人良好狀態的共同特征
主持人良好狀態的表現主要取決於心態,那些對個人名利患得患失的節目主持人,那些心裏隻有自己沒有觀眾的節目主持人,其浮躁的心態在主持中也會自然地流露出來,或輕狂或缺乏耐心或自私狹窄或自以為是等等;反之,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具有平和心態的節目主持人最容易獲得觀眾的心,因為他們在主持過程中所展示的自我是一個親切但不諂媚,平和但不迎合,自信但不狂妄,謙遜但不卑微的形象。
雖然,良好狀態的表現因人而異,但它們還是有共同的特點可以借鑒的:
〖5〗1.平和
平和首先是一種心態,然後才是一種態度的表現。在筆者眼裏,對平和的理解是平易、親和、穩重、具有定力。越是拋頭露麵的職業,越需要職業者有一種靜心的定力和尊重他人的品質,主持人與記者、編輯、攝像一樣都是媒體工作者,所不同的是,後者的許多工作最後都集中到節目主持人身上得以體現,節目主持人作為媒體最後的把關者,他/她的身上不僅背負著責任,更凝聚著炫目的光環。越來越成為如明星般受人關注的節目主持人,公眾人物的身份使他們容易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良好的主持狀態何從談起?相反,他們在主持過程中因為過分地關注自身而特別容易流露出誇張、焦慮,甚至易怒的情緒。筆者以為,平和的狀態一方麵源於對自我認知的準確性,另一方麵體現為對他人的尊重。當然,兩者其實相輔相成。一個對自身有著正確認知的主持人,肯定會在節目主持過程中體現出對他人應有的尊重。央視十套《大家》欄目,是筆者比較喜歡的一個節目。《大家》是大型的人物訪談欄目,它所訪談的對象是在科教文衛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著名專家,均是這個時代真正有影響力的人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家》是目前最能代表一個國家電視台形象及精神氣質的欄目之一。而在與《大家》們的接觸當中,筆者發現,主持人曲向東不亢不卑、從容低調、耐心地傾聽、禮貌地發問,使整個節目舒展、自由、寬鬆。不論是主持人還是被采訪的“大家”都在節目中留下真實的麵容、真實的心靈,讓人動容。
〖5〗2.自信
就像上麵分析的一樣,自信跟一個人自我認知的準確性也極有關係。人們通常認為,隻要有信心,很多事情便可迎刃而解,但筆者以為,對一個節目主持人來講,更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所謂“自知之明”,就是能充分了解自己,清楚自身的優缺點,尤其是要正確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主持方麵的弱勢。勇敢地麵對缺點,其實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因此,筆者以為,在主持過程中,良好的狀態首先體現為自信,具體地說,它一方麵表現為主持人對自身的準確把握,另一方麵也體現為對現場參與人員以及場外觀眾的準確判斷。需要指出的是,自信心獲得的前提是主持人自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那種經常虛張聲勢、故弄玄虛,甚至故作清高的節目主持人恰恰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在主持的整個過程中,自信的良好狀態其實是一個長期積累的結果表現。比如說楊瀾,她在《楊瀾訪談錄》節目中給觀眾最大的感受正是她尖銳但不尖刻、平和但不和氣一團、大膽但不妄為、自信但不自戀的表現。她的自信正是建立在對主持節目的充分掌握,對其訪談嘉賓充分準備的基礎之上,可以看到,楊瀾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是帶背景的提問,具有大量信息的問題,而當她問出這樣的問題時,她的表情總是極其自信,似乎預知被訪者有可能發生的各種解答,而她正在積極準備應對。而我們經常看到某些節目主持人從來都不認真傾聽被訪者的回答內容,他/她的關注目標是他筆記本上的第二個問題。這一類節目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往往心不在焉、與節目和觀眾都若即若離,尤其不敢展開與被訪嘉賓的激烈爭鋒,因為他們缺乏內心的底氣,這種不自信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或心裏緊張,戰戰兢兢,不知所雲;或完全沒有自知之明,誇誇其談;或目光呆滯,不善言辭。這些具體的表現,其實充分暴露出主持人內心空虛,缺乏良好的底蘊。
〖5〗3.深究的欲望
在節目行進過程中,最忌的就是消退得越來越快的主持人的激情,越來越疲憊的麵容,和越來越無趣的話題。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其實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主持人在節目進行過程中對人和事失去了新鮮感和探究的欲望。越來越陷於平麵的無聊的糾纏中,節目也得不到進一步的深入。如果一個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沒有激情、沒有新鮮的感覺,沒有進一步深究事物的欲望,他/她顯然會無精打采,語言幹癟貧乏、動作機械,整個人都會顯得死氣沉沉。
有位著名節目主持人曾說過這樣的話:“電視播音員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喪失了鏡頭前的新鮮感,缺乏新鮮感就喪失了激情;喪失了激情,就會使觀眾看到了一個對工作與生活沒有興趣的形象。感情一要自然,二要充實,缺一不可。在鏡頭前的振奮感和運動員保持競技狀態一樣,要有躍躍欲試,不可按捺的衝動與激情。”要在鏡頭前始終保持一種播講的欲望,這無形之中就對主持人提出了一個要求,即主持人自身要一直保持一種好奇心、一種深究的欲望,一種迫不及待想帶大家一起去進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或一個事件背後的真相的衝動。
談話節目《心靈花園》中的嘉賓主持——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她在節目進行過程中始終讓嘉賓處於一種想說話的欲望中,當然也有欲言又止的時候,但這往往是嘉賓非常隱私的部分。她在與人溝通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大方、自信、熱誠、理性,讓許多來節目現場的嘉賓無法拒絕地訴說了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因此,主持人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深究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節目的質量和傳播效果,更會影響節目現場邀請的嘉賓和觀眾的發揮程度。有人說,沒有愚笨的嘉賓,隻有愚笨的節目主持人,也許正是這個道理。
總之,如果一個節目主持人在節目進行過程中,能始終保持平和的態度、自信的心情和深究事物的欲望,那麼,他/她就會是一個善於與人溝通,情感豐富、表情生動,充滿激情和活力的節目主持人,而這種狀態我們以為就是主持人在現場最需要保持的最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