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兩者之間的關係,筆者以為,內容決定形式傳播,內容決定傳播方式。近年來,中國傳媒一直提倡要以實用、貼近、樸素、生動形象的傳播內容走進更多大眾的心靈,因此,傳播內容的大眾化、通俗化和實用性越來越受到傳媒工作者的追捧。反映到諸多新聞、娛樂、談話等節目形態中,我們可以看到電視節目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大眾化,越來越追求以更低的姿態反映普通老百姓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同時,節目主持人的狀態也顯得越來越平和、親切、理性和低調,一反原來高高在上、孤芳自賞、灌輸式的主持風格。筆者以為,當前我們主持人的整體狀態表現依然還不夠平和親切,應該還可以再低調、再平和、再親切,隻有這樣,媒介內容才會得到更多大眾的青睞。
〖3〗四、主持狀態與傳播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或觀點研究傳播活動,其價值在於,在傳播活動中是否存在著其他活動中不能充分表現的心理現象,也就是傳播活動中特有的心理現象,或心理規律的特殊表現。(劉曉紅、卜衛:《大眾傳播心理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頁。)比如說在傳播過程中對媒介從業人員的心理研究。
筆者以為,這種心理是極其微妙而又獨特的,它直接傳遞出了一種情緒和狀態。比如浙江省廣播電台文藝台年齡最大的主持人萬峰,有人稱他為“電波怒漢”,有人稱他為“大齡憤青”,他以強硬的主持風格而出名。從1996年至今,萬峰主持的性教育節目“伊甸園信箱”,在杭州所有電台節目中,始終保持收聽率最高的地位。在節目中,他始終以一種無比憤怒的狀態出場,雖然他曾經辯白過自己並非那種毫無原則就動怒的節目主持人,他說:“我不保守,我不是絕對反對婚前性行為,但是有的人談戀愛時恨不得立即做愛,而在結婚時又想找處女,這對女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說婚前性行為要慎重,這沒錯啊。我維護女性權利,為女性說話為女性張目,這是最現代的、最酷的理論。”在這裏,筆者並不想對萬峰老師的主持風格做任何評價,而是想從傳播心理的角度來探討,萬峰之所以表現出當前的這樣一種簡單、憤怒甚至有些粗暴的主持狀態,其實與他所認同較為傳統、保守的價值觀分不開的,與他在傳播時的心理是分不開的。
以什麼樣的心態走進直播室,以什麼樣的心態麵對現場觀眾,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主持人在節目中所表現出來的狀態。自信和樂觀、謙虛和謹慎、關心和愛護,當一個節目主持人帶著如此好的心態麵對廣大受眾的時候,當他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務於受眾而不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自身的時候,其實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他恰恰以最完美的姿態和最高超的技巧詮釋了自己,詮釋了自己對傳播過程的理解,詮釋了自身對職業的熱愛和珍惜。曾經最受廣大觀眾喜歡的談話節目主持人崔永元在節目現場所展現出來的舒展的生命狀態,那自然流暢的傳播過程,正是基於一個優秀節目主持人對自身的正確認知。這種狀態可以使主持人緊密結合節目並融入作為傳播者自身的內心感受,從而“行之有聲,及於受眾”。
此外,狀態的好壞還跟主持人是否真正“心中有人”也即傳播的對象感有著極大的關係。有無對象感是交流真與假的分野,隻有真切感知到傳播對象的存在,主持人的傳播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到雖“目中無人”,但“心中有人”。在如今的廣播電視傳播過程中,有些主持人根本不考慮傳播對象的存在,或陶醉於自我欣賞之中,自說自話;或滿臉冰霜,拒人於千裏之外。不但“目中無人”,更是“心中無人”。(李水仙:《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話語責任》,《現代傳播》2005年,第3期。)這樣的節目主持人,他怎麼可能會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他又怎能稱得上是一個“大眾知識、信念、態度、規約、價值觀、倫理和意識形態的生產者”(〔荷〕馮·戴伊克著,施旭等編譯:《話語心理社會》,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70頁。)?
〖2〗第二節節目主持人良好狀態的鏡前表現
每一位節目主持人都希望能以最佳的狀態展現自身的主持風采,雖然,狀態是一種現時的表現,但它同樣與主持人的長期積累相關,更與主持人平日對自身的嚴格要求有關。那麼,怎樣才能產生並保持良好的主持狀態呢?它對節目主持人有什麼樣的要求,良好的主持狀態又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呢,在這一節中,我們將重點闡述。
〖3〗一、良好的主持狀態對節目主持人的要求
〖5〗1.良好的對象感是主持人與觀眾真誠溝通的前提
這裏所說的對象,一方麵既包括現場與主持人進行對話的嘉賓、現場觀眾,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電視機前收看節目的無數觀眾,主持人麵對的正是這些受眾。我們通常認為主持人“目中無人,心中亦無人”的表現是,一為狂妄自大,傲氣衝天,根本不把觀眾放在眼裏,這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表現在某些節目中,主持人往往自以為是,極端個人化,他們往往將滿足受眾異化為自我滿足。雖然他們也強調與受眾的互動,但這互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展現自我,突出主持人個人,而不是站在受眾的立場上,以受眾的角度看待問題。筆者曾親耳聽過一檔電台談話節目,一節目主持人在談“就業形勢嚴峻”的話題時說“現在就業形勢如此緊張,很多人要想找一份工作是多麼困難”,後又跟另一主持人調侃說,“但是,像你我這樣的人,當然是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啦”。設想象這樣的節目主持人,怎麼能讓聽眾再繼續聽他的節目呢,這樣的“對象感”讓受眾如何接受?這樣的談話怎能繼續溝通,真誠又從何而來呢?
第二種表現為主持人思想刻板,思維不活躍,在主持風格上較為傳統和保守,雖然麵對著觀眾,但常常“目中無人”,他們往往播音很好,但說話的感覺較差,不知道如何關注受眾的體會和感受,互動更無從談起。這種節目主持人主要是尚未真正從意識上建立起與觀眾互動的觀念,尚未真正放低姿態,而把傳播看成是一個傳受兩極涇渭分明的過程。
我們這裏所談及的良好的對象感指的是不僅心裏要有觀眾,行動中更要見到觀眾,反之亦然,良好的對象感不是說表麵上提及觀眾,而要實實在在在心裏想到觀眾。即使是某些播報類的節目,同樣需要強烈的對象意識,要通過想象和聯想對觀眾做出估量,在內心建立起與觀眾互動對話的默契。隻要心中有觀眾,時時刻刻想到觀眾,即使麵前沒有現實的觀眾,主持人的話語方式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對象感要求播報者明確“什麼人什麼時間在什麼狀態下想看什麼”。比如說早間新聞節目的收看對象大都是一些有閑階層和上班族,前者可能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看著新聞,後者可能一邊做著早餐,一邊心不在焉地聽新聞,他們此時對新聞的要求是清新、簡單、親切,有一定的交流感。像央視二套的《第一時間》、央視一套的《朝聞天下》、東方衛視的《看東方》、浙江衛視的《新聞超視》等,其主持人的狀態從總體上來講輕快、自然、活潑,親和力強,互動性好。主持人在話筒前不僅要做到目中有觀眾,而且還要對觀眾做合理的分析,掌握觀眾的收視習慣、收視狀態和收視要求,真正的對象感是有的放矢,追求傳播效果,要能夠深入到對象的內心深處,了解受眾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傳播。
〖5〗2.嫻熟的語感是主持人與觀眾共同構建良好語境的保證
語感是什麼?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敏銳而豐富的感受領悟能力。它是從整體上直觀語言對象,進而體驗出一種語言模式。這種語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種“美”的狀態存在。當觸及具體語言對象時,主體便迅速調動原有的語言模式,並融入對新對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體驗,充實和豐富著已有的表象體係,創造出新的意象。教育學家夏硏尊有過這麼一段生動的描述:“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裏,‘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意,‘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見了‘新綠’,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意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對節目主持人來講,良好的語感首先要求表達準確,到位,從而進一步提升語言的想象空間,以一種更美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
良好的語感來自於語言學習的長期積累,雖然並不排除有人在語言上非常有天分,學得既快又好,這樣的人當然最適合做節目主持人。但絕大多數的節目主持人依然需要依靠後天的努力學習,培養自身良好的語感。語感不僅僅是一種表達,它其實體現了人們對語言生成、轉換和表達之間關係處理的一種把握和控製,也就是說,主持人必須根據特定的語境和特定的說話對象選擇恰當的交流方式,迅速理清對方話語的本質內涵,並能夠在此基礎上迅速調整心態,確定自己的話語方式並以得體大方的形式加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