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節目主持的狀態〖H〗

〖H〗〖02,+30mm。122mm,〗〖H〗“狀態”是21世紀流行的詞彙之一。在生活中,每個人對“狀態”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幾乎每個人都深信:一個人當他達到自己認為的“理想狀態”時,他的生活就會幸福。衡量狀態的好差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它是自身一種內心的感受,也是人們評價他人的一個整體印象。

同樣,一個節目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外貌形象、肢體特征、語言個性等主持環節中的各個方麵,都包含在整體的主持狀態中,觀眾對主持人最直接最形象最感性的感受就來自於主持人在整個過程中所展現的狀態。這種認識雖然比較模糊、比較抽象、比較籠統,卻也是比較真實、比較直觀、比較準確的評價。

〖2〗第一節節目主持狀態的傳播定位

所謂節目主持狀態,是指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與行為的形態。(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頁。)它是由內涵生發出來的外在的氣質,它是直觀的、自然的、直接的,從觀眾看到主持人的第一眼開始,就能較為輕易地捕捉到這種狀態的整體表現,隨著節目的進程和對主持人的深入了解,觀眾對主持人狀態的表現就會看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深入。通常,觀眾更喜歡那種自然、輕鬆、積極、自信的主持狀態,而不喜歡那種傲慢、蠻橫、沉重、生硬、矯情、遲疑的主持風格。在今天這個多元的時代中,對狀態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主持人在節目中所展現出來的狀態也會因節目類型和風格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當然,筆者以為,觀眾所欣賞的或者說主持人應該表現出來的主持狀態還是有一些共性的地方。而這些所謂的共性應該從更高的層麵來理解,那就是為什麼要傳播,以什麼樣的方式傳播,傳播什麼內容,希望達到的傳播效果又是如何。這就是筆者想探討的狀態與傳播定位的關係問題。

〖3〗一、狀態與傳播目的的關係

為什麼而傳播,直接決定節目的宗旨、定位和主持人風格。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傳播的四大功能——監測環境、協調關係、傳承文化和娛樂消遣可以涵蓋電視傳媒所有節目的傳播目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娛樂功能在當今社會已經被極度地放大。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指出:大眾傳播主要被用於娛樂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驚人。幾乎所有的美國商業電視,除了新聞和廣告;大部分暢銷雜誌,除了刊登廣告的那幾頁;大部分廣播,除了新聞、談話節目和廣告;大部分商業電影;還有報紙內容中越來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讓人娛樂而不是以開導為目的的。因此,正如斯蒂芬森很有說服力地提出的那樣,幾乎全部內容都有一種普遍化的遊戲或愉快的功能。(〔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頁。)同樣的情景在中國的今天已經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娛樂化傾向對主持狀態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好的一麵如主持人的主持狀態越來越放鬆,不好的影響我以為在越來越多非娛樂化節目尤其是新聞節目中,其應有的嚴肅莊重的風格正在被消解。

因此,主持人要準確理解傳播目的,並為之努力,那種為實現傳播目的而表現出來的狀態才有說服人的力量。

2003年柴靜的非典報道,傳播目的的特殊性與柴靜的出鏡主持狀態非常吻合。她在報道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焦慮、困惑、擔憂、沉重的情緒,伴隨著自信、積極、勇敢和樂觀的態度,既向人們清晰地傳遞出SARS作為疾病的危險性,又展示了醫務人員和病人共同克服困難的樂觀精神。在整個報道過程中,她不是瀟灑自如、激情四溢的主持人,而是謹慎、理性、平靜的報道者。或許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她的這種真實狀態,消解了全國多少觀眾的恐懼、憤懣、躁動的情緒,而開始慢慢地接受事實、並逐漸勇敢地麵對事實。從電視上看她出鏡采訪,態度端正誠懇、平和自然,提問理性清晰、準確到位,很顯然是事先做足了準備功課的;她向被采訪者提問,雖然直奔要害但堅強中飽含溫和,她對事實進行陳述,雖然直麵真相理智清醒但仍然滿懷柔情。傳播目的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主持人或者記者在報道過程中的狀態。

台灣著名娛樂節目主持人吳宗憲和綜藝天後小S,他們主持節目流暢生動,甚至有點給人玩觀眾於股掌之間的感覺,絕不像內地某些娛樂節目主持人,不是戰戰兢兢、拘謹遲鈍,就是狂妄自大、妄自菲薄,但不管怎樣,娛樂節目主持人與新聞節目主持人所體現出來的狀態截然不同。新聞節目主持人應該讓觀眾感受到他們為了傳遞真實、客觀、公正的信息而所作的一切艱辛努力,比如柴靜;娛樂節目主持人則應該以將更多的快樂帶給觀眾為己任,比如吳宗憲。明確傳播目的就能夠比較理性地把握主持狀態,也才能夠隨時隨地檢測自身狀態的好壞。

〖3〗二、主持狀態與傳播方式

有人認為,在媒介如此發達,信息如此豐富的今天,媒介帶給人和社會的影響並不在於媒介所傳播的內容,而在於傳播方式。甚至可以說,傳播方式在今天變得與傳播內容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或者說傳播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新的傳播內容。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麥氏從媒介技術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內容”,出語驚人地提出任何媒介的“內容”總是另一種媒介。對於那些關注媒介具體被用於傳播何種節目等通常意義上的媒介內容的研究,麥克盧漢曾頗為輕蔑地寫到:“我們對所有媒介的慣常反應,即重要的是它們如何被使用的這樣一種反應……媒介效力之強是因為它被賦予另一種媒介作為其內容。電影的內容是一部小說或一部戲劇。電影形式的效果與它的節目內容無關。文字或印刷的內容是言語,但讀者幾乎全然意識不到印刷或言語。”(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頁。)雖然麥氏的理論有其偏頗之處,但顯然放在今天依然有它的意義。

對一個節目主持人來講,一定的傳播方式先天地注定了必須以一定的狀態來應對。比如說“談話體”的傳播方式、“說新聞”的傳播方式與播報的方式,其主持人的狀態顯然有較為明顯的不同。《新聞聯播》中主持人的正襟危坐顯示了一種不可隨意的認真狀態,它通常表現出嚴謹、嚴肅、權威的主持風格;而像最近幾年一直較為流行的民生新聞,如浙江電視台錢江都市頻道的《範大姐幫忙》,主持人範大姐不管出現在哪裏,在什麼地方主持,永遠以一種熱心、誠懇、真心、親切、平和的姿態出現,它給觀眾感受到一種極其強烈的肯為更多的人解決困難和問題的積極熱心的狀態。這種狀態直接、直觀而且生動,它所引發的效應使越來越多的觀眾相信範大姐就是他們身邊噓寒問暖的親人。

電視媒介和廣播媒介,因為傳播方式的不同相應的也帶來兩者之間主持狀態的差異。電視的可視性進一步放大了主持人狀態展現的點點滴滴,王誌的質疑式采訪風格,楊瀾的智慧型訪談技巧,魯豫的傾聽型談話風格,崔永元的幽默型說話方式,每一種狀態的細枝末節都在電視上展露無遺。因此,電視節目主持人在這點上更來不得半點的疏忽。他們是否飽滿的精神狀態,是否謙遜的提問方式,是否尊重他人的品質,都會在每一格畫麵上被放大、被關注、被評論。相比而言,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狀態,至少從最終的效果體現上,聽眾隻能憑借主持人聲音的狀態來判別主持人的整體狀態。聲音的飽滿程度、聲音的悅耳程度,音高、音色、音強等等都是衡量聲音狀態的一些客觀指標,但對聽眾來講,最重要的不是聲音的動聽與否,不是聲音的高低與否,而是通過電波能否讓聽眾感受到來自於聲音的那種溫暖、誠懇和真實,這才是聽眾所期望的廣播節目主持人的狀態。

〖3〗三、主持狀態與傳播內容

傳播方式雖然重要,但內容是更為本質的東西。對節目主持人來講,傳播什麼和怎樣傳播是同樣重要的事情。大眾傳播媒介隻能選取一部分信息進行傳播,傳播內容隻是媒介能夠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經過高度選擇而不是全盤加以反映的抽樣。它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對社會現實的描述,這是人們認識社會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需要了解這種描述的真實和準確程度。大眾傳播對社會現實的描述和社會現實之間存在著偏差,這已經是傳播學界的共識。受眾當然不會期待有朝一日媒介成為現實社會無偏差的描述者”。(劉曉紅、卜衛:《大眾傳播心理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頁。)但這並不意味著傳播者就可以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傳播,反之,傳播者更要以受眾的立場作為傳播的起點以博得受眾的信賴,從而使他們相信作為傳播者的節目主持人正在努力帶給人們獨一無二的、真實可靠的信息。

大眾媒介所選擇的傳播內容通常是他們認為對大眾有利的、需要被知曉的、客觀真實的信息。因此,當節目主持人認為自身正在傳播的是獨家的真實的新聞、向人們發出的是不同的聲音,在節目中,當主持人意識到自己是站在受眾的立場上,為大眾服務,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帶給許多人快樂和幸福的事情,意識到憑借媒介和作為媒介代言人的自己可以為許多人討伐公道、伸張正義、可以給許多人實實在在的幫助和關懷,他的自信、積極、熱誠、勇敢的狀態都會隨之產生。節目主持人是被媒體賦予其增強傳播效果的媒介人物,一個進行個性化傳播的媒介代言人,在一個平等、公正的平台上向世界發出不同聲音的把關人,隻有當主持人意識到自己的工作職責,意識到自己是要對受眾利益負責的獨立個體,他的“這一個”的角色意識才會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