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主持人形象與一些動態細節的配合。具體到每一期節目,主持人形象也要與一些動態的細節相配合,比如節慶時,主持人往往要穿得喜慶些;再如雙主持人或多主持人時,要與搭檔搭配,如《為您服務》的兩位女主持人肖薇、王小騫的著裝往往一個傳統些、一個現代些,但都同樣透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5〗3.打造個性化主持人形象
要把主持人的個性有機融入主持人形象中去,打造個性化的主持人形象,這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每一位主持人的形象創造都要具有獨特性,在“克隆”、“拷貝”成風的時代尤其要注意這一點;二是主持人的形象創造中必然要與其本身的個性、特點相符合,有一點本真、有一點自我,這樣在節目中,主持人才會有強烈的個體存在感,而不會隻淪為節目的背景或旁白,特別在這個崇尚主持人個體號召力的時代。《康熙來了》製片人詹仁雄說:“當我們確定了要做一檔怪的訪問節目之後,我腦子裏第一個浮現出的就是蔡康永這個總喜歡奇裝異服、放隻鳥在肩膀上的才子型主持人。”(轉引自張君昌、鄭妍、霍小語著:《電視主持與頻道包裝》,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頁。)李詠的長發帶黃、緊身西裝常添著些色彩亮麗的裝飾紋、花襯衫指不定還帶點荷葉邊,顯得很“另類”。但這個形象是他和節目組共同設計的,從自身出發的,很是配合他主持節目灑脫不羈的風格。陶晶瑩不算美,但是她的百變造型讓她很特別。
〖5〗4.保持主持人形象的穩定性
鞠萍說自己主持《七巧板》多年,連燙一次發都會受到觀眾的批評。趙忠祥的二八分、李詠的飄逸長發、劉純燕的鍋蓋頭等,他們的發型已成個人的標誌,在觀眾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作為央視主持人,他們很少或者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發型。發型不變,幾乎成了央視主持人的一個潛規律。劉純燕說:“我要變發型是需要央視出鏡委員會批準的。”趙忠祥認為主持人是在屏幕上塑造自我,一個明智、真誠、自然的形象,一旦這個形象被觀眾定位,就不能隨便改變,要在觀眾心目中維持。(肖東、鍾華、屈晶:《發型需要經批準——央視名嘴:改變發型不由己》,h://.gzdygjy.gov.cn/huadiOfficeSysem/gze/ShoLmxx.js?mid=121138。)相對固定的節目或欄目必然要求一個穩定的主持人形象與之相適應,這不僅是維持欄目、節目穩定形象的要求,更是適應觀眾心理的要求。心理學認為,當我們熟悉的事物突然以一種陌生的方式出現時,定勢被打破,就會導致認知失諧現象的產生;而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當人產生認知失諧後,對信息的加工效率、正確率等都會下降,甚至會引發不適、拒絕對信息的進一步加工和對信息的誤解與態度的轉變。過於多變的主持人形象就極易導致觀眾認知失諧現象的產生。
由此,很多有經驗的主持人就很注重自己形象的一貫連續性,使之能在觀眾心目中占據長期的一席之地。自稱“在化妝方麵並不在行”的法國電視三台的女主持人克裏斯蒂娜·奧克朗就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穩定真實的主持人形象對一個老牌電視節目的重要性。因此,多年來,她一直抹夏奈爾的珠光玫紅唇膏,隻上ascaledeMed'Hair美發廳,梳著不變的發型,選擇的服裝品牌永遠是Dior、Aosrohe和Amani。(蔣育秀:《主持人形象塑造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頁。)
〖3〗二、主持人形象造型是一項“整體工程”
遵循一定的原則對主持人視覺形象進行塑造是一項“整體工程”,是參與節目製作的全體工作人員集體創作的結果。
〖5〗1.主持人形象的打造需要藝術和技術的“合謀”
主持人的形象造型是群體工作的結果,其不僅包含了我們一般意義上談及的化妝、發型、服飾等內容,還需要諸如燈光、背景、構圖、視頻等一些技術性的手段去配合,才能使最終呈現在電視熒屏前的主持人形象達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化妝、發型、服飾,要求造型師根據主持人的外在條件和內在氣質進行,要跟主持人、節目編導等溝通,力求在對主持人以及節目內容、風格、定位全盤了解的基礎上做整體造型。這就遠超出了根據主持人的外型條件設計一個漂亮妝麵的要求。
其次,造型師還要注意掌握電視媒體的各種技術手段,按照一些技術指標進行設計,比如:現代電視的高清晰度要求主持人化妝的精致性、自然感;電視屏幕長、高的特定比例要求麵部造型時注意上鏡發“胖”的問題;電視色彩還原的局限性要求在選擇服裝時應該避免選擇那些在屏幕上還原較差的太鮮豔、明亮或純度太高的顏色;電視畫麵對複雜層次表達的不完善性要求主持人盡量避免穿著花紋細小而又密集的服裝等等。
另外,各種電視技術手段的運用對主持人形象的最終呈現也大有影響。例如:布光的造型功能,細心的觀眾或許已經留意到了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主持人在屏幕中會顯得輪廓很鮮明,服飾很有質感,目光特別的炯炯有神,整體很突出,很有立體感,這在某種程度上就得益於良好的燈光技術。再如:背景從色彩、色調、內容上的選擇,拍攝時的機位、構圖,攝像機的各種參數調整如何烘托出主持人形象,這也是為了增強視覺畫麵的整體效果。所有這一切,都說明電視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亦是一門以技術為支撐的綜合藝術。
〖5〗2.主持人的形象塑造還需要一些內隱性的東西去支撐
在外部包裝之外,主持人的形象塑造、管理還需要一些內隱性的東西去支撐。畢竟最終每個人的形象魅力還是由內而外開始散放的。正如和晶所說:“如果有人說:和晶是美女,長得漂亮,其實就是給了你三分鍾。如果我隻有這三分鍾,那後麵還不是白搭嗎?我更希望他們看到我在三分鍾以後的東西。”(《和晶關於花瓶的看法》,央視國際,h://.ccv.com/anchor/20030718/101476.shml,2003年7月18日。)而如何讓主持人的形象真正有內容、有質感,神形相通,能支撐起三分鍾之後,則需要各種各樣的積累,如關於修養、關於學識、關於品德等等。
董卿曾說:“女人20歲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歲之後就是自己塑造的。經曆、環境,都會影響你的眼神和姿態。”而白岩鬆在談到主持《東方時空》時也說:“記得有人問我:如果你有一個自認為理想的主持人境界,而現在還沒有達到它,障礙何在?我答:年齡。”(碧泠、陳楓編:《主持人是怎樣煉成的》,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頁。)的確,有些東西是需要歲月來完成的。
〖2〗第四節節目主持的形體傳播
“我們利用嘴巴說話,但我們利用整個身子交談。”(〔美〕洛雷塔·A·馬蘭德羅、拉裏·巴克:《非語言交流》,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在各種非語言符號中,形體語言或稱身勢語(odylanguage)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各司其職,無時無刻不向外散發著信息。據有關研究估計,全人類約有70萬種可用來表達不同思想意義的姿態動作(郭紅玲、楊濤:《非節目主持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頁。),正是這些非語言的形體語言或支持、修飾,或否定、替代著有聲語言,豐富著人類“傳情達意”的方式。從眼神、表情到手勢、體態,主持人的形體語言和有聲語言必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起到增加信息量,增強傳播效果的作用。例如,談話節目主持人通過點頭、搖頭、麵部表情配合等形體語言,就能很好地表現出傾聽與表態的姿態,從而營造出一種溝通、交流的良好互動氛圍。
與側重於理性表達的語言符號不同,主持人的形體語言在第一時間內直接作用於觀眾的感觀,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眼睛通向大腦的神經比耳朵通向大腦的神經大很多倍,人們對來自眼睛信號的注意,是對來自耳朵信號注意的25倍。因此,觀眾對主持人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更借重於各種訴諸視覺的非語言符號。而心理學的“首因效應”同時告訴我們,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之後獲得信息的接受。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在1957年用兩段杜撰的文字材料給被試者看,然後讓被試者回答問題。結果表明,“首因效應”在感知和記憶中非常明顯。可見,主持人如果能通過合理的形體語言“先入為主”地在觀眾心目中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印象,將會給整個傳播活動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主持人要學會用身體的各個部位“說話”。
〖3〗一、眼神與表情
眼神與表情是最富表現力的形體語言應該說是人所公認的。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見《孟子·離婁章句上》)意思是觀察人的眼睛便可知其善惡。《人體秘語》的作者莫裏斯對人類的“眼睛”下了這樣的定義——它直徑大約2.5厘米,但卻像是從石器時代以來就有的最複雜的電視攝影機。在眼球後方感光靈敏的角膜含有1.37億個細胞,將收到的信息傳送至腦部。這些感光細胞,在任何時間均可同時處理150萬個信息。民間諺語也說“一個目光表達了1000多句話”。在暴虐禁言的周厲王時代,百姓不敢言,卻仍能“道路以目”,微妙地傳遞情感信息。大量的理論和事實莫不揭示著眼神強勁的表現力。因此,主持人無論是在麵對現場觀眾、嘉賓還是在麵對電視機前的觀眾時,都要充分利用眼神來“說話”,使觀眾能通過你的眼睛讀懂“千言萬語”。主持人的目光要真誠、有神、專注,要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你的視線,覺得主持人在與我對話、在與我交流;切不可遊移呆板,讓人覺得你毫無神采、心不在焉。《麵對麵》的主持人王誌,與他淩厲而略帶狡黠的話語方式相匹配的正是他那透過鏡片而顯得敏銳、深邃、充滿追問精神的目光。
對於表情,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麵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比嘴裏講的語言更複雜到千百倍的‘語言’。”身勢語的先驅伯德惠斯特在1970年甚至得出了人的麵部表情有25000種之多的研究結論。(李彬著:《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頁。)主持人的麵部表情不僅是其真實感情的流露,更是展現其個人獨特魅力的“暗器”。詹寧斯在報道《“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後爆炸》時,聲音哽咽,眼裏閃著淚花,麵部表情是強忍著悲痛的。
趙本山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裏說崔永元“一笑跟哭似的”,其實崔永元在主持節目時的表情跟他的節目風格一樣,很是有點冷幽默的。李詠與觀眾的互動是非常輕鬆自如的,當場外觀眾聽到他自報家門是李詠的時候,一般都很激動興奮,這時候李詠也會“洋洋得意”,用他的表情告訴觀眾——看,這就是李詠的魅力;當觀眾沒有反應或以為是在開玩笑的時候,李詠又會表現出很沮喪,這時候的潛台詞為“他怎麼能認為我是假的呢?”這些表情的不停轉換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讓大眾感覺就好像是身邊的一個朋友在對自己善意地炫耀和委屈地訴苦一樣,拉近了觀眾和主持人之間的距離,讓人感到親切、親近。(謝隆豔:《插科打諢〈非常6+1〉——與眾不同的節目主持人李詠》,h://dlli2005.okee.com/4006852.hml。)
著名好萊塢喜劇演員克裏斯·洛克頻頻主持著諸如奧斯卡頒獎禮等大型頒獎典禮,他身為喜劇演員表情多變、充滿戲劇性的天賦配合他的妙語連珠能把整個場子頓時帶得很熱。國外很多綜藝節目主持人的這種天賦和表現力是我們現在許多主持人尚且缺乏的。
〖3〗二、手勢與動作
公元1世紀羅馬的一位著名的演說家說:“全身的動作都能幫助演說家,而雙手就能講話(我們幾乎不相信這一點)。難道我們不是借助雙手來表示我們的要求、懇請、威脅、祈禱,表示我們的反感和恐懼、疑問和否定嗎?不正是它們傳達出我們的歡樂、悲傷、疑問、負疚和悔恨,描繪出大小、數量、質量和時間嗎?不正是它們指出某個方向或某個人,表示著讚許、請求、抑製、欲望、斥責、興奮和要求同情嗎?不正是它們使我們擺脫使用副詞和代詞的必要性嗎?”(〔蘇〕潘諾夫著,王仲宣等譯:《信號·符號·語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142頁。)主持人的手勢和全身的動作不僅能流露出其下意識或潛意識的心理,傳遞情感,而且比眼神、表情更善於表達紛繁複雜的具體含義。
新主持人的緊張會透過手勢顯露出來。孫玉勝在《十年》中戲稱崔永元做第一期《實話實說》時,“看上去更像個大隊會計,手在不斷地挪移,一會兒左手握了右手,一會兒右手握了左手,似乎怎麼握都不自在”。
節目的特點、風格會透過主持人的手勢動作顯示出來。“大隊會計”崔永元後來越來越找到狀態了,一次他偶然坐在了台階上,這細小的舉動卻讓觀眾感到親切、自然,於是以後的節目中經常看到崔永元隨意地往台階上一坐就說開了。少兒節目很多要用到有表現力、充滿童趣的肢體動作,會帶有很濃的“兒童味”,很合孩子們的“口味”。當下的娛樂節目主持人用誇張的肢體語言(比如小S那永遠跳得錯漏百出的舞和那怪裏怪氣的“貓步”)稱職地詮釋著“娛樂至死”的精神,這是一個我型我SHO的時代。
主持人的語意表達能夠通過手勢和動作得到加強、補充和指代。比如用手指代表數量,用握手表示歡迎,用側身調動觀眾注意力等等。崔永元有次節目請來了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的56位民族代表,在介紹一位新疆維吾爾族青年時,他說:“如果沒聽說過他,我做個動作,你們就知道了。他是幹這個的。”然後雙手橫握話筒,雙臂左右搖擺,觀眾們就立馬會意,喊道:“走鋼絲的。”水均益做過一期《焦點訪談》題為《喪鍾為誰而敲響——南非首次非種族大選在即》,當在開場白中說道:“……我們還是先請看一組南非的鏡頭……”時,他轉過身去,鏡頭從他的肩頭迅速推到了大屏幕上,一幅幅南非的美麗畫麵出現在觀眾麵前,然後,水均益回轉身來說:“南非的確很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在過去的三百多年裏卻經曆了一段種族歧視的黑暗年代……”水均益的兩次轉身配合他的有聲語言把節目很好地聯了起來,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意思表達。
當然主持人在使用手勢和身體動作時,在頻率、幅度等方麵也要把握好分寸,以免產生主持人角色“錯位”(可以想象一下用劉儀偉式的誇張肢體語言主持嚴肅新聞節目的場景)、分散觀眾注意力(過於頻繁的“手舞足蹈”)、損害主持人形象(不合時宜、失禮的舉止)等問題。
〖3〗三、體態與距離
CNN王牌脫口秀主持人拉裏·金主持新聞脫口秀《拉裏·金直播》時微微傾向桌子對麵的嘉賓,是一種很好的聆聽姿勢,充滿了對談話者的尊重和專注,他說“一個好的提問者必須是一個好聽眾”。很多時候,對於主持人在節目中姿勢體態的要求遠超過是否得體優雅的要求,主持人是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隻是一隻“木桶”最短的那塊“木頭”而已,比如:主持人要有端莊的坐姿、挺拔的站姿、輕盈的走姿等等。而更多的還有諸如主持人的體態能展現其特殊的個性、性格;能暗示節目的姿態;能調動現場的氣氛;能溝通嘉賓與觀眾等等。
例如,亞曆山大·洛溫博士就把人體動態與性格結構聯係起來分析,他在《人體動態與性格結構》一書中就有很多推論:他說,頭的姿勢是性格和品質的客觀表達——脖子伸長的人可能有傲氣,脖子縮著的人也許有一些呆滯等。(張君昌、鄭妍、霍小語:《電視主持與頻道包裝》,新華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頁。)主持人坐得端直、脊梁硬挺,暗示這或許是一檔嚴肅新聞欄目,或許會要發生些許論戰;主持人讓手臂以一側扶手做支撐,坐在沙發上,那可能是一檔輕鬆愉悅的談話欄目;主持人站得如白楊,這是一台大型文藝晚會;主持人“婆娑”得同垂柳,那是一檔搞怪的娛樂節目……主持人前傾為了更好地聆聽,主持人側坐可以跟更多的對象交流,主持人半蹲為了跟小朋友對話,主持人在現場的走動能加強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感……主持人的不同體態在傳遞“美”的同時,也在傳遞意涵。
談話節目主持人崔永元在談到與觀眾的交流時這樣說:“他來和你談話,有的還是主動要求和你談話,最差的也是你請來的,你要完全尊重他。這種尊重不光體現在迎來送往,其實也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比如,我們現場非常擠,有時候觀眾坐得特別滿,我在采訪觀眾的時候,不可能跟每一個觀眾都站到一排,當然跟他站到一排的時候就無所謂了,而碰到我站的地方比他高一排時,我就會高出他很多,這時候談話會對他心理造成一些壓力,所以,每當這時,我都是彎著腰舉著話筒,讓他心裏都平靜下來。再比如,遇到殘疾人在現場的時候,尤其是下身殘疾的人,他們站不起來,而現場的觀眾都是站起來發言的。這時候如果他發言,我會走到他旁邊,以最快的速度,蹲著給他舉話筒,但是,這個時候我絕對不能說:‘你不用站起來了’,因為,這話裏就帶有歧視,好像我們對他喪失這個功能很在意。而跟孩子說話時,我從來都是單腿跪在地上,另一隻手要扶著孩子的肩膀。”(碧泠、陳楓:《主持人是怎樣煉成的》,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59頁。)作為一名成功的談話節目主持人,崔永元的體態語很好地詮釋了他對受訪者的尊重。
另外,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空間距離也能傳遞出不同的信息,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就提出了不同區域距離與人們親疏關係的四種對應關係。當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每個人的個性差異,會導致這種對應關係並非是固定的,會因地因人而異。因此,主持人也要留意這種空間距離感,要通過與搭檔、嘉賓、觀眾之間的距離調整,更好地營造現場氛圍。比如,主持人之間距離要合適,雙主持人情況下,他們之間的距離往往處於霍爾定義的朋友距離中(30~120厘米),如果有一位采訪對象上台,他們則往往分立采訪對象兩側;主持人與訪談對象之間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很多演播室訪談現場會放上一個小茶幾或桌子作一個隔斷;也有利用空間距離故意造成某種效果的,比如:2005年《非常6+1》改版後,節目結尾李詠坐著搖臂懸浮在空中主持現場觀眾投票,這樣一種居高臨下的另類姿態凸現出主持人某種程度上作為“仲裁者”的權威性,會給觀眾很特別的、“仰視”的心理體驗,當然這種嚐試也是以犧牲某些平等意識為代價的,所以效果出來以後大家也是貶褒不一;主持人之間不同的職責分工也可以通過距離方位來顯現,例如,王小丫與李佳明搭檔主持《開心辭典》時就是在不同的主持區域中。
總之,主持人的形體傳播在塑造一個觀眾喜聞樂見的主持人形象、加強信息有效傳播方麵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出色的主持人要能夠如施拉姆所說的那樣“用整個身體進行傳播”。